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联系我们

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李大信、何苗道与陈维藩

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李大信、何苗道与陈维藩

  • 更新日期:2025-03-27 13:56:28
  • 查看次数:2

在全国鸽友的认知里,提起上海解放前至建国后的养鸽前辈,大多仅知晓李梅龄和汪顺兴等知名大师。实际上,还有许多同时期的养鸽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们同样为上海信鸽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本篇起,笔者将依据上海信鸽史料,为广大鸽友介绍那些载入《上海信鸽史》的养鸽前辈。这些前辈共有 68 位,将按照出生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介绍,资料来源于“金永昌、俞汉勤、陈光甫、庄妙福、周丕声、顾澄海”编著的《上海信鸽史》。

然而,在第一篇发出后,有一位鸽友留言质疑:“那都是历史,有多少水分呢?如果想的话你就陪他们去吧。”对此,笔者认为,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历史阶段,对于各类题材、各行各业的历史,后人都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继承、发扬和尊重。这位留言者不仅出言不逊,还表现出少家失教、缺德少知、灭师欺祖、不孝等不良行径。对待历史,我们理应“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理解,汲取前辈有益的经验,摒弃不可取之处。毕竟,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我们应采用探讨的方式进行评论,而非口出污秽。希望有此类行为的鸽友能改正这一毛病。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认识几位杰出的养鸽前辈。

李大信:鸽界绅士,贡献卓越

李大信(1929 - 2001),祖籍江苏吴县,是上海鸽界的重要前辈。他毕业于上海华东财政经济学院,身为高级会计师,退休前担任中国计算机软件总公司副局级副总会计师。早年,他便加入了中国胜利信鸽协会,棚号为 83 号。上海解放后,中国胜利信鸽协会一分为二,成立了“上海”和“中国”两大信鸽组织,李大信积极参与创建“中国信鸽会”,并担任会长一职。

抗战胜利后,上海掀起了引进欧美名系鸽的热潮,李大信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引进了 10 羽勃列考克斯和翻勃莱鸽作为种源,成功培育出 50 多羽优良赛鸽。1953 年,因工作调动,他离开上海前往北京。临行前,他将一棚鸽子中的一部分转让给鸽友,大部分则捐献给了上海动物园。鸽友何传洪获得了三羽“翻勃莱”(又译“华普利”),其后代在比赛中斩获了不少高位名次。李大信为人厚道,注重礼节,颇具绅士风度,在鸽界拥有良好的口碑。

何苗道:鸽会坚守者,科研贡献者

何苗道出生于 1930 年,原是上海市特殊灯泡厂后勤科科长。他自幼喜爱养鸽、爱鸽,对信鸽事业满怀热忱。1964 年,上海市信鸽协会成立,何苗道担任科技宣传组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待人亲和,群众关系十分融洽。

在“文革”期间,鸽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何苗道挺身而出,担任第二召集人,与其他同志共同主持鸽会工作,并积极组织竞翔比赛活动。七十年代中后期,上海市防震部门在他所在的工厂建立了一所用于研究地震的鸽舍,利用信鸽的特殊功能预测地震。何苗道负责该鸽舍的管理工作,他每天认真观察信鸽的状态,仔细记录相关数据,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汇报,为信鸽科研以及养鸽正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 年,鸽协由上海市体委接管。在 10 月 31 日召开的上海市信鸽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何苗道当选为委员。他饲养和管理的防震研究鸽舍的赛鸽,在 1981 年竞翔西宁 1930 公里的比赛中,取得了 3 羽归巢的优异成绩。

陈维藩:护鸽斗士,文明养鸽典范

陈维藩出生于 1930 年,江苏扬州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他 9 岁到上海求学,初二时便开始养鸽,到高中毕业时,鸽棚里已有信鸽 10 多羽。1948 年上大学后,因各种原因停养。1952 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北航务局,辗转多个城市,一直没有养鸽的条件。直到 1957 年回到上海,他在阳台搭建鸽棚,重新开始养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信鸽会。

“文革”期间,鸽协遭受冲击,陈维藩勇敢地站了出来,积极参与编写“养鸽无罪”的大字报,并到主要街道和有关单位张贴,还与“红卫兵”“造反派”进行面对面的辩论,伸张了正气,为养鸽正名,为维护鸽协的存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陈维藩养鸽纯粹是出于兴趣和陶冶情操,并不追求功利。他始终做到文明养鸽,注重社会公德,与邻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竞翔活动中,他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获得 1000 公里杨浦区冠军、虹口区亚军,2000 公里清水堡到上海市 121 名、杨浦区雌组 2 名,以及武威、西宁等超远程比赛多羽归巢的佳绩。

这些养鸽前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上海信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