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遗传学视角下的信鸽育种:理论、实践与发展方向

遗传学视角下的信鸽育种:理论、实践与发展方向

  • 更新日期:2025-04-13 08:49:21
  • 查看次数:

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遗传变异原因、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不仅是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石,更是信鸽育种的重要依据。生物体兼具遗传与变异两种特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遗传具有相对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在遗传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又可能被遗传下去,直至被更适应环境的变异所取代。

生物的进化历程长达32亿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遗传与变异推动着生物不断发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旧物种逐渐消亡,新物种不断涌现,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从进化的角度看,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关键,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遗传的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变异、选择共同构成了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

信鸽育种的目标与遗传学分析

不同物种有着不同的育种目标。农作物育种主要追求高产稳产、早熟、抗病、抗虫和优质;畜禽育种侧重于高产优质、耐粗饲和抗病。对于我国目前以单程竞翔为主的信鸽而言,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归巢率、分速和复放稳定性。

从遗传学角度分析,若一羽信鸽在千公里甚至两千公里比赛中归巢并名列前茅,且赛绩超越父母等祖代鸽,这实际上是一种遗传变异,可视为相对稳定的变异。变异可分为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传统观点认为种鸽型眼志可留种,赛鸽型眼志不可留种,但这一观点有待进一步探讨。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各协会会员的远程和超远程归巢鸽中,既有种鸽型眼志,也有赛鸽型眼志。因此,将那些远程和超远程归巢且具有种鸽型眼志的优秀鸽选作种鸽是合理的。远程和超远程归巢鸽的遗传存在两种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方法,让具有遗传变异(优良特征特性)的鸽子将优良性状遗传下去,从而培育出优良新品种。

符合国情的信鸽育种方法

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信鸽优良品种,有人提出赛绩鸽之间交配的育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符合遗传科学原理,还为信鸽育种开辟了新途径,打破了信鸽爱好者“非用优良血统鸽不可”的观念,更契合中国国情。我国现有鸽会会员30多万人,但仅有46名养鸽家拥有成品系的信鸽种鸽。即便估计有300个信鸽优良品种,也仅占会员总数的千分之一,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而且,真正原种纯正、繁育记录完整且经过严格隔离繁育的优良种鸽数量极少。许多鸽会会员因经济原因,难以购买海外或本国的优良种鸽,所以用赛绩鸽做开家种鸽的比例较大。

信鸽育种与保种的区别和联系

育种

育种是通过人工方法培育更优良品种的过程。在信鸽育种中,要在原有种鸽基础上,捕捉变异中符合人们需求的优良特征特性,选择更优秀的信鸽作为种鸽。育种包含遗传、变异、选择三个要素,强调变异的重要性,从变异中挑选更出色的信鸽进行繁殖。我国部分所谓的“品种”,未能抓住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变异,未能选育出更优良的品种,实际上只是在保种。

保种

保种即良种繁殖,旨在保留优良品种并大量繁殖后代。保种仅涉及遗传和变异两个方面,更强调遗传的重要性,会筛选掉所有变异,无论其是进化还是退化的。我国一些品种四十年来未选育出新品种,这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质上是在保种而非育种。

两者关系

育种和保种是信鸽育种的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缺一不可。保种是育种的延续,当新品种育成后,需进行良种繁殖,保留并推广该品种,同时在繁殖过程中提纯其特征特性。此外,不能停滞不前,要关注繁殖过程中的变异情况。若出现符合要求的新特征特性,应将其作为新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并观察其遗传情况,判断是遗传变异还是非遗传变异。若为遗传变异,留作种鸽符合遗传学原理。固步自封、只保种不育种的做法,会使信鸽逐渐被淘汰。例如,我国鸽界公认的“李种”,若没有新的品种培育或自然进化,其优良特性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因为20世纪30年代其比赛成绩与现在的优良信鸽相比,已明显落后,这对我国信鸽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信鸽“品种”与“品系”概念辨析

目前,信鸽“品种”与“品系”的概念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信鸽只能称作品系,不能称作品种;有人觉得品种和品系只是提法不同;还有人认为一个品种可分为几个品系。相关资料表明,人工选育的新品种通常先称品系,后称品种。在选育过程中,当选出的优良类型性状基本稳定一致时,称为品系;用该品系进行良种繁殖,经区域试验证明有一群遗传特性相对相同、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便可称为品种。然而,我国信鸽领域尚无正规官方的品种品系评定标准,也未得到官方认可,仅靠舆论宣传难以获得广大鸽友的公认。因此,过分强调引进品种或品系并不合适。

总之,要搞好信鸽育种,必须掌握遗传、变异、选择三要素,明确育种和保种的界限及相互关系。希望鸽界以培育出超越父母代、祖代鸽赛绩的新品种为荣,以育种而非保种为前提开展讨论,推动我国信鸽育种理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