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百年水管到中国赛鸽传承:品质与创新的辩证思考
- 更新日期:2025-04-14 07:27:12
- 查看次数:
在2003年8月5日的《青岛晚报》上,一则新闻引发了人们对德国工程技术质量的惊叹。馆陶路排污管网改造中,百余年前德国殖民者敷设的混凝土和瓷砖混质老式管道,历经百余年雨污水冲刷仍完好无损,而本地使用不到50年的管道却已千疮百孔。德国造的青岛港混凝土码头,再用一百年也绰绰有余,相比之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青岛轮渡码头却在防波堤内被海浪冲刷得破烂不堪。就连青岛自行车厂生产的脚闸自行车,其刹车装置也是德国人留下的“专利”,但青岛人制造的脚闸“钢口”不行,使用年限不长,而德国原装脚闸却十分耐用。德国建造的青岛山炮台至今完好无损,一切通常手段都无法“损”它。这无不体现出德国式的精细与严谨,而这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
中国现代赛鸽的发展也与德国有着渊源。中国现代赛鸽“鼻祖”李梅龄博士从德国引进种鸽,最终育成的“李鸟”具备高超的竞翔水准和超远程归巢能力。“李鸟”就如同中国汽车中的上海“桑塔那”、“高尔”、“POLO”,一汽的“奥迪”、“捷达”、“高尔夫”、“宝来”,品系源头是德国大众。此外,“飞轮”源自日本,“中国西翁”源自法国。中国的赛鸽和汽车一样,都有外国背景和血统。
然而,一味保种的赛鸽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培尔琴”、“美国西翁”保种60年,“德国鸟”保种70余年,原种质是退化还是提高值得思考。近20多年来,大量外国赛鸽如潮水般涌进中国,这是对保种运动和保种结局的直观评价。我们应该思考潮水涌进之后的问题,引进虽然有用有效,但有限,单纯依靠引进而不加入自己的发明创造,很难达到和超过最先进的水平。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中国轿车质量想要超过德国“奔驰”并非易事,即便我们发现德国产鸭蛋型水管并进行仿制,也不能保证水管就此百年不坏。在足球领域,虽然中国和亚洲的足球场尺寸和草坪与国际接轨,但中国人、亚洲人的身体素质和足球意识很难与国际先进足球国家等同。不过,在乒乓球、游泳、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射击、射箭、体操技巧等项目上,我们有着自己的优势,这体现了民族和种族的差别。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糟粕部分导致我们的创新发明能力逐渐式微。中国人虽然聪明,但习惯将聪明用在不聪明的地方,几千年的习惯难以一时改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分工明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德国的“阿格发”专业做黑白胶卷,填补市场空白;美国太空总署在卫星和航天飞机上安装日本“尼康”牌高级专用相机;全球手机市场由美国的“摩托罗拉”、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长期三足鼎立。日本赛鸽源于欧美品系,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于中国赛鸽育种,虽然有人想培育新的赛鸽品系作为业余爱好无可厚非,但以一个与当代全球所有畜禽优良品种培育基本无关的国度,想通过民间一家一户培育赛鸽良种,不太切合实际。我们可以享受欧洲传统赛鸽强国为我们提供的优秀种、赛鸽,这本身并不丢人。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引发广大读者和鸽友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