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赛鸽育种经验分享:个体与整体的平衡艺术
- 更新日期:2025-04-15 13:05:44
- 查看次数:
在我个人的留学经历中,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我随导师在欧洲各国讲学,期间结识了许多挚友。我在这里分享的观点纯粹基于个人及朋友们的观察与讨论,不带有任何专业资质的立场,仅供大家茶余饭后交流之用。
在赛鸽领域,选配和育种是每个养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这些讨论往往受限于主观偏好、选材的局限性以及论据的不足。例如,我们不能仅凭老王家的成功案例,就断言其方法具有普遍性,尽管老王家不可能总是采取相同的方法。
在欧洲和世界各地,鸽子的繁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同样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我曾在德国和比利时收集了近两千张赛鸽的资料,却未发现它们的作育方法与获胜鸽子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我的朋友谢而盖曾告诉我,成功的个例总是伴随着无数的失败。如果一次比赛的获胜比例是10%,那么90%的参赛者可能都未能成功,这难道意味着他们都有不同的育种方法吗?或许,我们应该意识到鸽子个体的质量可能比选配方法更为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何一雄配多雌或一雌配多雄的后代通常都能飞得不错,当然这里也有偶然因素的影响。
观察欧洲一些成功鸽友的鸽子,我发现他们每年都会尝试不同的配对方式,以期望获得更优秀的后代。而那些多年固定配对的鸽友,往往是出于出售后代的需要。我的朋友杰夫告诉我,在育种时,他希望尽可能地在他的鸽子谱系中只保留最优秀的鸽子。这样培育出的获胜鸽子,自然不仅仅归功于特定的配对方法。我们在审视血统书时,常常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忽视了其他鸽子的作用。如果我们真的要参考血统书,那么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看到整体的作用。这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整体种群的质量可能比个体的质量更为重要。
我个人认为,在育种时过分强调所谓的“公式”是有些夸张和不恰当的,尤其是在公共媒体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意愿在选配时的作用可以完全否认,至少它为育种过程增添了乐趣。
如果有机会,我非常乐意将我在欧洲看到的、认为真实可信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介绍给国内的朋友们。由于学业繁忙,我已经很久没有与国内的朋友联系,也才刚刚注意到国内的鸽子网站。读了你们的文章后,我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小文。我认为我们的网站办得非常出色,阅读之后感到亲切,并为之感到自豪,甚至向不懂中文的朋友们做了介绍。感谢网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你们的努力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