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赛鸽育种之路的反思与展望
- 更新日期:2025-04-16 09:04:53
- 查看次数: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养鸽人对于如何培育自己的赛鸽品系,以及如何与西方鸽界相媲美,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然而,尽管讨论激烈,却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近年来,从比荷传来的新派育种观念,使得一些养鸽人开始以先进者自居,对于自己无法培育出优秀鸽系的事实感到释然。
育种问题引发的思考,让我再次认识到,无论是育种家还是竞翔家,大多未能摆脱旧有品种体系的束缚。尽管有个别观点新颖的文章出现,但整个鸽界对于育种和品系的认识仍然停滞不前。中国赛鸽若要向更高层次发展,首要问题在于对传统育种品系的认识。
中国传统赛鸽文化底蕴深厚,品种繁多。然而,为何如今提及那些土生土长的育种和品系鸽,人们却往往不屑一顾?这是因为国产品种鸽在鸽系形成、作出水平、赛制形成、竞翔成绩等方面,已经无法与欧洲赛鸽相抗衡。
育种和品系究竟是什么?中国并非缺乏,只是缺乏养鸽人自己创造并支撑的长期品系。而在那些以品系论为主导的国家,民间和组织都广泛承认传统赛鸽系列,它们相互映照,让人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国赛鸽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国外赛鸽。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危机。许多养鸽人实际上是在为外国老板打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究其原因,是自主育种能力不足,还是转型成本过高?
中国赛鸽要想走出困境,必须从“良心”和“良知”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并付诸实践。中国赛鸽育种的出路,在于唤醒养鸽人的人文精神和使命感。
专注传统育种文化和品系鸽,需要克服旧的程式化思考。传统赛鸽家的理解、技法和育种素养,将是我们重新认识育种和品系的原动力。越具本土特色的赛鸽,越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育种并非失落,而是在等待传统文化复兴后,出现一个有深厚民族文化功底的欣赏群体。近年来,国内欣赏和收藏传统育种文化和品系鸽的人越来越多,欣赏水平和实战效能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赛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痛苦的脱胎换骨。只有选准自己的路,并努力不懈地走下去,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国赛鸽育种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