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棚里的“计划生育”:精简而高效的赛鸽繁育之道
- 更新日期:2025-04-18 15:24:08
- 查看次数:
我的鸽棚虽不算宽敞,仅12平米,但却巧妙地分为种棚和赛棚两部分,各占一半。种棚内通常有6至8对育种鸽,其余为返血鸽和保姆鸽,总数大约40羽;而赛棚则容纳了约50余羽赛鸽。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是我精心繁育仔鸽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过后,随着3月至7月赛鸽的训放和7月至9月的换羽期,赛鸽基本不会出巢繁殖。因此,提纯和返血的工作通常安排在3月至7月由种鸽自行孵育。
许多曾多次造访我鸽棚的朋友都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来访,棚内的鸽子数量似乎总是保持恒定。他们对此感到好奇,纷纷向我询问秘诀。我笑着解释说,这得益于我在仔鸽繁育过程中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每年的9月准备育雏之前,我会先回顾当年的竞翔成绩,肯定表现优异的配对,同时淘汰那些成绩平平的配对。接着,根据种鸽的身体状况和次年的竞赛目标,重新规划配对,并制定详细的育雏计划,包括配对顺序、育雏数量以及保姆鸽的选择等。在繁育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对于表现优秀的仔鸽会适当多留一两羽,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则果断放弃繁育。但无论如何调整,整个繁育期的育雏总量都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正是这种精简而高效的繁育方法,使得从每年的2月开始,随着训放距离的不断增加,笼内的成年鸽数量逐渐减少,而仔鸽则不断补充进来。这样一来,棚内的鸽子数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我深感这种“计划生育”政策的好处颇多:首先,它减少了育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繁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其次,在当年赛绩的基础上进行选育,大大提高了成功率,避免了做无用功;再者,幼鸽出笼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饲养;最后,无论何时走进鸽棚,都能看到一定数量的鸽子在飞翔或休息,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