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张正祥、顾澄海与丁培新
- 更新日期:2025-03-27 13:53:32
- 查看次数:
在全国鸽友的认知里,对于上海解放前到建国后的养鸽前辈,大多仅知晓李梅龄和汪顺兴等知名大师。实际上,同时期还有众多为信鸽事业开拓奠基的前辈,他们的贡献值得被铭记。笔者将依据《上海信鸽史》(由金永昌、俞汉勤、陈光甫、庄妙福、周丕声、顾澄海编著),按出生年龄先后为广大鸽友介绍载入上海信鸽史册的68位前辈。
然而,在第一篇发布后,有鸽友留言质疑历史的真实性,甚至出言不逊。在笔者看来,无论处于何种历史阶段,对于各类题材、各行各业的历史,后人都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继承、发扬和尊重。对待历史,我们完全可以“一分为二”地分析理解,汲取前辈有益的经验,摒弃不可取之处。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中留下印记,以探讨的方式评论才是正确的态度,希望有此类不当行为的鸽友能够改正。
张正祥:信鸽事业的多面功臣
张正祥,别名张青,1928 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县。1947 年来到上海,在勤生布厂工作。1949 年,中国胜利信鸽协会更名为上海信鸽协会(s.R.p.c.),由于该协会不吸收工人入会,他冒用他人姓名入会,棚号为 161 号。他积极投身信鸽比赛,曾参加过南京、明光、徐州等地的赛事。解放后,他加入“联合”“和平”信鸽协会。1964 年上海信鸽协会成立,他担任科研组副组长。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也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担当。文革期间,他积极发动广大会员捍卫鸽协。在选拔支援昆明军区“信鸽参军”的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精心挑选出 70 羽信鸽,得到了广泛好评。1979 年,在江阴联翔会议上,他发起并组织了《信鸽科研通讯》杂志,这也是《上海信鸽》的前身,他担任负责人,该刊物共出刊七期,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80 年元旦,他组织了玉门比赛优秀鸽展览会,场面盛大,并为《解放日报》提供大量鸽展图片,进一步扩大了信鸽活动的影响力。
他在信鸽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951 年秋,幼鸽比赛徐州第 11 名;1957 年秋,幼鸽比赛镇江冠军、兖州第 9 名;1960 年,郑州第 3 名;1961 年秋,四会联赛太原—上海镇江站冠军,并获四关总分冠军;1962 年,滁县第 3 名;2000 年,参加上海市 500 公里大赛,42000 羽赛鸽中获 72 名。
顾澄海:著作等身的信鸽专家
顾澄海同样出生于 1928 年,祖籍江苏吴江市,是上海市信鸽协会荣誉委员。1943 年,他在上海市青浦练塘开始养鸽,后因调入市区工作而暂停。1984 年中国信鸽协会成立后,他重新建棚养鸽。
他在赛鸽领域成绩斐然,曾获全市 500 公里冠军、700 公里冠军、双关赛冠军和公棚赛冠军。其培育的鸽子在重庆、乌鲁木齐、长沙、长春、苏州、无锡、杭州、宜兴、蚌埠、安顺、包头、盘锦、景德镇、上海等地斩获多项冠军。
在信鸽知识传播方面,他更是贡献巨大。1985 年《中华信鸽》创刊,他担任执行编委直至逝世前。他在《中华信鸽》《中国赛鸽》等刊物发表 300 余篇文章,出版了 24 部著作,如《养鸽大全》《实用养鸽词典》《信鸽手册》《李梅龄其人其鸽》《中华鸽经》《新编信鸽手册》《鉴鸽技巧》《中外名鸽》等,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丁培新:鸽界传奇的缔造者
丁培新出生于 1929 年,上海川沙人,是鸽界前辈,上海市信鸽协会荣誉委员。1945 年,他开启了养鸽生涯。19 岁时,他购得一羽脚圈有飞轮标记、号码为 44 - 1019 的桃花雄鸽,与日本军鸽配对后,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良赛鸽。1949 年,他参加无锡、常州比赛,连连获奖。1951 年,他一举获得杭州、诸暨、镇江、扬州、南京五项冠军,“飞轮”的名声也随之在鸽界传扬开来。
在信鸽组织建设方面,“中国胜利信鸽协会”更名为上海信鸽协会后,1950 年他参与组建“中国信鸽会”。1952 年至 1956 年,会址设在峨眉路 239 弄 14 号他的家中,1957 年迁至武进路以后的上海市信鸽协会所在地。为了生计,他还制作足环,为各信鸽协会提供了大量赛鸽足环。
1954 年起,他决心以饲养的飞轮(雨点桃花)为主血培育新的品系。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他培育的赛鸽在比赛中佳绩不断。1957 年,获蚌埠第 3 名、兖州第 2 名;1958 年,获滁县冠军、亚军,开封冠军;1960 年,比赛西宁第 4 名。文革开始后,他被迫停止养鸽,直至 1986 年才恢复。他经验丰富、阅历资深,常应一些省市鸽协之邀作辅导报告,还撰写了《必须重视定向培育》等论文。
这些养鸽前辈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为上海信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