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沈永聚、方兆基与曹桂发
- 更新日期:2025-03-27 18:02:37
- 查看次数:
在全国鸽友的认知里,提及上海解放前至建国后的养鸽前辈,李梅龄和汪顺兴的名字往往耳熟能详。然而,与他们同时期,还有许多为上海信鸽事业开拓奠基的前辈,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自本篇起,笔者将依据上海信鸽史料,为广大鸽友逐一介绍载入《上海信鸽史》的养鸽前辈。这些前辈共有68位,将按照出生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呈现(资料来源于“金永昌、俞汉勤、陈光甫、庄妙福、周丕声、顾澄海”编著的《上海信鸽史》)。
首篇文章发布后,一位鸽友留言质疑:“那都是历史,有多少水分呢?如果想的话你就陪他们去吧。”在笔者看来,无论社会发展至何种阶段,对于各类题材、各行各业的历史,后人都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发扬并尊重历史。这位留言者不仅质疑历史,还出言不逊,实乃缺乏家教、品德缺失、不尊重师长与先辈的不孝之徒。对待历史,我们理应“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理解,汲取前辈有益的经验,摒弃不可取之处。毕竟,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我们为何不能以探讨的方式理性评论呢?希望有此类不当行为的鸽友能够改正。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三位杰出的养鸽前辈。
沈永聚,1932年出生于江苏启东。他自幼热爱鸽子,并开始养鸽。1948年,沈永聚来到上海当学徒,1953年加入“和平”信鸽会。此后,他担任虹口区信鸽协会科研组组长,还多次在比赛中担任裁判。“文革”期间,信鸽协会遭受冲击,众多会员受到迫害,但沈永聚与一众热心信鸽事业的会员并肩作战,全力捍卫信鸽事业。他积极响应号召,捐献自己心爱的鸽子“参军”,还主动为边远地区捐款、献鸽。他的善举和对信鸽事业的贡献多次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报道,也多次受到相关部门的表彰。
方兆基,1934年生于上海。1956年,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昆虫研究所,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直至1994年退休。方兆基从小就对鸽子情有独钟,14岁便开始养鸽。1952年,他加入上海信鸽会,同时还参加了联合信鸽会、和平信鸽会。他师从陈飞鸿,与师傅关系十分密切,主要饲养陈飞鸿赠送的品系鸽,尤其钟情于“沙爱昂”。方兆基采用近亲繁殖结合竞翔淘汰的方法,精心培育,成功保持了鸽种的纯度。目前,他所拥有的“沙爱昂”鸽群,是上海鸽界唯一保存下来的纯种鸽群。在赛场上,方兆基的鸽子成绩斐然。1984年,他的鸽子在兰州比赛中获得第7名;1985年,在湟源徐汇区比赛中取得第8名。他将“沙爱昂”鸽子送给其他鸽友后,这些鸽子在放飞哈密、疏勒河等地时也表现出色,其中江苏鸽友的鸽子更是获得了8次冠军。
曹桂发同样出生于1934年,是上海本地人。他曾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统计师、处长助理。受祖父的影响,曹桂发从小就爱上了鸽子,并在1949年开始饲养信鸽。1994年3月退休后,他积极投身于信鸽协会的工作,在卢湾区信鸽协会义务协助秘书长赵佐品处理鸽协日常事务,还担任卢湾区东亚赛鸽俱乐部副主任直至1999年。2001年,他出任上海市信鸽协会老年鸽友联谊会主任;2004年5月,在第六届上海市信鸽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他被授予荣誉委员的称号。在赛绩方面,曹桂发的鸽子表现卓越。1969年春,他的鸽子在上海市1000公里比赛潼关赛段获得第25名;1998年秋,在卢湾区500公里比赛(参赛1357羽)中夺得冠军;2000年,在市鸽协老年组350公里比赛中获得幼鸽双鸽冠军;2003年秋,在厦门(828公里)比赛中获得静安区亚军、老年组第3名;2004年春,在市武汉(690公里)比赛老年组中获得第2名,在成都(1659公里)比赛老年组中获得第4名,在卢湾、长宁联翔北京(1058公里)比赛中获得第25名。
这些养鸽前辈们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为上海信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是上海信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