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史:探寻国血品系的辉煌历程
- 更新日期:2025-03-28 07:27:28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界的发展长河中,我们不仅要憧憬灿烂的未来,更需回顾过往,铭记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荣耀的国血品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鸽界公认的国血品系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爱鸟”“吴淞鸟”“沙爱昂”“培尔琴”。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李鸟”及其延伸品系,还有“吴淞鸟”与“汪种”。
“李鸟”及延伸品系的传奇
“李鸟”由养鸽先辈李梅龄博士于上世纪30年代精心培育而成。他引入了10羽比利时伟奇·固耐、德国麻尔、克伦巴名系鸽和德国军用鸽,经过不懈努力,“李鸟”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称雄上海鸽界。全国解放后,养“李鸟”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张志清、汪大同、张良能等鸽友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李鸟”的延伸品系中,“欧阳氏鸽”和“秀龙鸟”尤为突出。香港赛鸽会会长欧阳惠民早年在上海经商时就钟情于“李鸟”。1939年他前往香港经商,李梅龄赠送他二十多羽“李鸟”,他则回赠李太太一颗钻石。在香港,欧阳惠民以“李血”为主血,掺入引进的西翁·华普利血统,培育出众多冠军鸽,成功创建了“欧阳氏鸽”品系。
刘秀龙培育的“秀龙鸟”同样是“李鸟”品系的重要延伸。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秀龙鸟”就在多次竞翔中斩获佳绩,如徐州——上海第5名、兖州——上海第9名等,刘秀龙培育的种鸽也因此闻名鸽界。刘秀龙在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养鸽,起初尝试其他品种却屡次失败。他对“李鸟”情有独钟,然而作为普通职工,他无力用金钱引进“李鸟”。后来,同事在牛奶棚捉到一羽“李医生”的游棚鸽,这为他开启了新的途径。在朱永年、周鼎元等友人的帮助下,他从废弃鸽舍、鸽市和百姓鸽笼中收集到15羽珍贵的“李鸟”。经过精心配对、训养和参赛,刘秀龙不断筛选和改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秀龙鸟”。这一优良品种不仅在上海竞翔中成绩斐然,支援全国各地鸽友的种鸽,其子代在竞翔中也表现出色。正是有了像欧阳惠民、刘秀龙这样热爱“李鸟”的前辈,“李鸟”才能延续到二十一世纪。
“吴淞鸟”与“汪种”的卓越贡献
我国“吴淞鸟”的主要创始人是著名信鸽育种家、赛鸽家汪顺兴。解放初期,他投身养鸽事业,被鸽界公认为“配对好手”。他与同好们经过多年育种和参赛实践,育成了以超远程为主要特长的“吴淞鸟”品系,与“李鸟”齐名,享誉全国且经久不衰。
汪顺兴少年时期在宝山杨行叔父的豆腐坊学生意时开始接触信鸽。抗战胜利后,叔父引进了日本原环军用鸽。汪顺兴成家后搬到吴淞镇,自己开豆腐作坊并养鸽。他的种鸽来源广泛,除了叔父引进的日本军用鸽,还通过用鸡与胡桂桢交换、花钱购买等方式获得。解放初期,上海吴淞镇养鸽户较少,汪顺兴始终是领军人。他深刻认识到鉴别信鸽优劣的重要性,以超过种鸽父母的子代作为基础种鸽,践行“养鸽连接”的育种原理。
“汪种”的基础种鸽是日本军用鸽,育种源头是1954年北京——上海赛5名深雨点砂雄。在形成过程中,汪顺兴运用了“老桃花”“海茨门·西翁”“淡雨点三姐妹”以及日本气象鸽、台鸽雄等。“老桃花”是北京—上海赛第5名之女的后代,其羽毛体型特征形成特定类型,后代赛绩优秀。海茨门·西翁雨点雌是汪顺兴用放飞兖州的鸽子与同济大学钱宗毅教授交换所得,眼砂结构好,与“汪种”种雄交配,子代在竞翔中成绩辉煌。“淡雨点三姐妹”在育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赛绩优秀的子代都流淌着它们的血。此外,汪顺兴在本土化后,为解决“国血”体质不强、归巢速度不快的问题,再次引进外血育种,实现了“强强联姻”和优势互补。
“汪种”具有吃苦耐劳、机敏擅飞、归巢率高、速度快等优秀品质。1953年汪顺兴和柏鸿升加入中国信鸽协会后赛绩优良。柏鸿升在汪顺兴的指导下,用“汪种”取得了潼关第4、5、8、11名,太原6名,北京5名等高位名次。汪顺兴更是在短时间内成为全距离赛鸽的高手,十年间连续获得多项冠军、亚军和前十名,堪称中国赛鸽史上的奇迹。“汪种”鸽的品貌也有独特之处,体型中等偏小,红黄眼、眼砂偏深,底砂黄色、眼志深茶色,头顶略平、中等鼻瘤、扣得紧,羽毛紧薄有光泽,耻骨收得紧、站姿优美、机灵温顺。其亲和力好、遗传性强、赛绩优秀,无论是在汪顺兴手上,还是支援给他人,都能培育出冠军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上海信鸽史中的这些国血品系,凝聚了众多养鸽先辈的心血和智慧,它们不仅是赛鸽界的宝贵财富,更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应当铭记这些辉煌的过往,让这些优秀的品系在未来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