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淘汰与种鸽选择:经验与反思
- 更新日期:2025-03-28 11:36:13
- 查看次数:
今年的赛事,我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也因此有了更多机会去上手感受参赛的鸽子。本以为那些手感绝佳的鸽子会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可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像619这只鸽子,手感堪称一流,我满心期待它能凯旋而归,然而它却一去不返,这至今都让我难以释怀。反倒是那些手感欠佳的鸽子,顺利归巢,这种反差实在令人费解。
回顾通过上手鸽子所获得的种种感觉,我深刻意识到,淘汰赛鸽不能仅仅依赖手感,而应首先建立在血统的基础之上。同一对种鸽繁育出的幼鸽,即便手感再好,如果在赛飞中表现不佳,那也很难有真正的价值。而那些在飞行过程中手感越来越好的鸽子,往往是优秀血统逐渐凸显的体现,它们最终会让鸽主认识到其真正的潜力。
就拿619这只鸽子来说,由于它未能归巢,我对鸽棚里与之相关的另外两只鸽子进行了上手评估。对比之后,我发现619在血统融合方面过于完美,这或许也是它未能回来的一个潜在因素。再看615,当初上手时,我就预感它希望渺茫。它体型庞大,副羽出现畸形(并羽),缺口明显,体型较重但龙骨较长。尽管它在鸽群中似乎占据着一定优势,走到了雌鸽之上,可最终还是没能在赛事中归来。
从实际情况出发,我认为淘汰赛鸽需要将遗传因素和上手感受相结合。即便一只鸽子手感再好,但如果遗传基因不过关,让它参赛也是徒劳。在配对繁育中,如果雌鸽表现出色,即便其手感欠佳,也应该保留。实际情况也证明,那些手感好的雄鸽,往往在赛事中迷失方向,一去不复返。比如616,它的手感糟糕透顶,但凭借着优良的血统,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它的肌肉呈小三角状,训飞时虽出现过一些问题,但稍作调养便恢复如初。其坚硬的骨架更是优势所在,可见血统在赛鸽表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这些赛事的洗礼,我对种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逐渐走出了一些误区。优秀的种鸽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在选择种鸽时必须慎之又慎。我果断淘汰了那些所谓小户的鸽子,一只不留。因为我清楚,即便不淘汰它们,后续的繁育和比赛也很难有理想的结果。就像516,615是它的后代,事实证明,它并非我所需要的种鸽。
如今回想起五哥的话,真是字字珠玑。引进种鸽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行事。十几只鸽子都要经过实际检验,这其中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今年,我在种鸽引进方面格外谨慎,只引进了叔叔的一只亚军和两次获得18名的黄眼雌鸽,以及北京某个大户的两只纯詹森鸽子,也算是满足了我对詹森大师的钦佩之情。
在赛鸽的世界里,每一次赛事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只有不断总结教训,优化种鸽选择和淘汰机制,才能在未来的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