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误区”辨析:跳出理论枷锁,回归赛鸽本质
- 更新日期:2025-03-29 08:55:25
- 查看次数:
对于广大鸽友而言,《赛鸽發》无疑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学习平台。在这里,大家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赛鸽知识,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鸽界趣闻轶事,还可以尽情分享自己的“鸽经”。更重要的是,当遇到绞尽脑汁也无法破解的鸽事难题时,借助广大鸽友的集思广益和无私奉献,往往能迎刃而解。然而,部分鸽友在赛鸽问题的认知上存在走入“误区”的倾向,接下来我将谈谈个人的理解,希望能引发大家的积极探讨。
鸽眼:并非决胜关键
回忆1994年刚加入鸽会时,那时鸽会规模很小,仅有十几人,但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放大镜”。拿到鸽子的首要动作就是仔细观察鸽眼,随后便围绕面砂、底砂、眼志、内线扣、瞳孔等展开热烈讨论,我也未能免俗地参与其中。当时,鸽刊对鸽眼理论颇为重视。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随着比赛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对鸽眼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鸽会从事多年竞翔工作,我见过众多优胜鸽。如今,许多公棚会将决赛前100名优胜鸽甚至全部获奖鸽的照片发布在网上。通过对比这些照片可以发现,各类眼砂的鸽子都有获奖的可能,其中既有我们喜爱的眼砂类型,也有我们认为不符合标准或者不喜欢的类型。很多获奖鸽的鸽眼与传统鸽眼理论所要求的标准大相径庭,但它们却在同场比赛中脱颖而出。
这充分说明,鸽眼只是赛鸽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决定赛鸽胜负的唯一因素。我们应该综合评估鸽眼在赛鸽运动中的作用,避免过度痴迷鸽眼,陷入认为鸽眼能决定赛事成败的“误区”。大家不妨多看看公棚获奖鸽的照片,与自己所信奉的鸽眼理论进行对比,这或许能为我们今后的赛鸽发展带来新的启发。
龙骨高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些“新手”常常对赛鸽龙骨的高、矮问题感到纠结。部分所谓有“经验”的鸽友认为:“龙骨高的鸽子爆发力强,短距离速度快,但耐力欠佳,不适合长距离比赛。”然而,我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我市首届1000公里冠军鸽就是典型的高龙骨,其龙骨高且肌肉并不发达,但它不仅在400公里比赛中夺冠,还在525公里比赛中获得亚军。2013年春赛,一羽500公里冠军、700公里冠军的鸽子同样是高龙骨、肌肉不发达类型。2014年700公里比赛前10名中,也有好几羽属于此类。
由此可见,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龙骨高的鸽子不适合长距离比赛。有些肌肉特别发达的高龙骨赛鸽确实更擅长短距离比赛,但我们应该根据高龙骨鸽的具体类型来决定其参赛距离,这样才更为合理,而不应因片面的误解而将这类鸽子全部否定。
龙骨长短:无绝对标准
还有部分鸽友认为:“龙骨短的鸽子是短程鸽,不适合长距离比赛。”这使得一些“新手”在看到自己龙骨偏“短”的鸽子时,即便这些鸽子已经在公棚获奖,也会产生怀疑,纠结是否要将其留作种鸽或者淘汰。我认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
鸽子龙骨的长、短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首先应该关注鸽子在比赛中的实际表现。能够在比赛中获奖,就足以证明它是优秀的。我曾见过牡丹江市1500公里冠军雌鸽,其龙骨相较于其他鸽子稍短,但它却在1500公里的比赛中取得了胜利,这与我们常规的理论认知相悖,但现实就是如此。由于鸽子品种不同,其身体结构必然存在差异。而比赛的核心目标是获胜,获胜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在赛鸽过程中,鸽子的血统和家族战绩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们不应因自己鸽子的某一特征与“鸽经理论”不符而过度纠结,更不能因盲目痴迷“鸽经理论”的某一项内容而陷入认知“误区”。我们要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赛鸽,让赛鸽运动回归到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