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白化”现象:成因、表征与意义解析
- 更新日期:2025-04-05 07:24:34
- 查看次数:
一、观点阐述
在信鸽的世界里,黑目牛眼并非鸽子眼睛的原始本色,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它很可能是一种“白化”现象。
二、“白化”现象的成因
自然成因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白化”现象通常与近亲繁殖密切相关。遗传学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家族基因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有当雌雄双方都携带致病基因时,才可能导致“白化”现象的出现,而近亲繁殖使得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信鸽育殖特殊成因
随着信鸽竞赛的发展,信鸽的培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信鸽的繁殖基本脱离了自然繁殖状态,人为介入的育殖方式成为主流。一方面,这种方式使得信鸽品种日益多元化,鸽眼也呈现出黄眼、砂眼、牛眼、鸳鸯眼等更为复杂多样的类型;另一方面,众多品种大规模的杂交繁殖,让“白化”致病基因更广泛地存在于信鸽群体中,出现“白化”现象的机率越来越高,且表征也呈现出多样化。
三、信鸽“白化”现象的表征
多样的外观表现
除了“黑目牛眼”,信鸽的“白化”现象还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深红蓝眼、紫罗兰眼、红腊嘴(俗称“玉嘴”,在詹森本家鸽中较为常见)、白趾、白毛片、白条、主翼骨两侧(甚至主翼上下)发白、泛红等,都属于“白化”现象的范畴。以紫罗兰眼为例,《相马经》中提到千里马的马眼特征之一是有“紫艳光”;武高平在《詹森育种原理》中引用了古埃及贵族为保持高贵血统而近亲婚配,致使家族眼睛呈现蓝色的事例,作为其“杂交育种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作出10号紫罗兰眼”观点的依据之一。
品种无局限性
信鸽的“白化”现象并不局限于特定品种,也不专属任何系列,在各种信鸽群体中都有可能出现。
四、信鸽“白化”现象的意义
与其他动物的对比
在自然条件下,“白化”现象在其他动物身上往往被视为疾病和性状不良的表现。然而,信鸽的“白化”现象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信鸽育种价值
- 回交复壮:对于信鸽育种而言,“白化”现象反而符合亲(种)鸽已回交复壮的期望和条件,这为信鸽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基因遗传强势:在交配繁殖过程中,“白化”现象相关基因具有遗传强势性,能够在后代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 反映遗传趋势但不代表优良:“白化”现象可以反映信鸽的遗传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白化”现象的信鸽本身就是优良的。实际上,许多有“白化”现象的信鸽可能是劣质基因鸽。
- 基因优劣的判断:要准确判断信鸽基因的优劣,不能仅仅依据“白化”现象,还需要借鉴“赛绩和家族性”,并通过观察其作出的后代来进行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