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配对秘籍:杂交与近交的智慧运用
- 更新日期:2025-04-26 17:22:52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的世界里,拥有几羽优秀种鸽无疑是鸽友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何让这些优秀种鸽发挥最大价值,正确配对往往是出成绩的关键。不少鸽友不惜付出高昂代价引种,却因配对不当,年复一年飞不出理想成绩,白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掌握配对中近交、亲文(应为“近亲”)、杂交和乱交这四个基本知识,对于追求优良种鸽迅速出成绩的鸽友来说,十分必要。
新引进各系鸽或赛绩鸽与自己原有的种鸽进行杂交,是许多鸽友常用的配对手法。部分杂交子代确实能获得良好的优势遗传,但如果一味地持续杂交,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保不住原有的赛绩,更难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这种不断杂交的方法,有人称之为“乱交”。严格来讲,杂交应是两个不同品系的纯种鸽相配。不过,很多鸽友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于是便有了“基因型配赛绩型”,即一羽名系鸽与一羽飞出成绩的鸽相配;还有“赛绩配”,也就是两羽飞出成绩的不同品系亲本相配,这类配对都统称为“杂交”。
在欧洲,各家育种方法不尽相同。多数采用近交方法育种,但范内和冯莱尔则倾向于杂交甚至是乱交,前提是用好鸽子配好鸽子。他们有时会把雌、雄鸽子混养在一起,让它们自然配对,也能育出好鸽子,因为这些鸽子本身品质优良。
运用杂交时,我们必须清楚,没有血缘关系的基因组合在自然状态下随机多变、难以控制。子代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能像母本,可能像父本,也可能与两者都不同,还可能出现返祖、变异等情况,有优势遗传,也有劣势遗传,总体呈现出无序状态。杂交优势也是宽泛的概念,不一定体现在竞翔能力的提高上,也可能反映在机体的其他方面。只有通过对子代进行竞翔筛选,才能获得理想的子代。在现实中,常常会出现不合配的情况,本质上是亲本非竞翔性能的基因在子代呈显性遗传;而当两亲本的优质竞翔基因得到理想稳定的组合,子代表现出杰出的竞翔能力时,这对双亲的结合就成了黄金配对。从遗传概率分析,杂交双亲都优秀,子代大部分也会优秀,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近交育出的子代,有人称之为“纯种”。日本鸽友填写的系谱书中有多重近交,甚至十几重近交。欧洲育种家中,詹森兄弟最注重近交,据记载他们唯一杂进的外血是“哈夫华普利”,而这羽华普利的上祖也是詹森系。但实际上,信鸽所谓的“纯种”不可能绝对纯正。当代生物学家在珍稀动物繁殖问题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防止多重近亲繁殖。多重近亲繁殖会导致种群基因缺乏变异性,使动物无法抵御疾病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化,甚至可能产生“缺腿”“双头”等畸形情况。詹森鸽系之所以神秘,就在于其独特的育种技巧。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年,愿老师赠送了我两羽几布利安娜,其中一羽220雌灰育出了4羽500至830公里的子鸽。去年秋后,我从这4羽中选了一羽外表和220母鸽极为相似的进行母子亲交回血提纯,育出了6羽幼鸽。这些幼鸽在体形、羽色、眼沙等外表上和220母鸽很像,但内质明显退化。去年隆冬,本地金华出现零下5℃的严寒,6羽正值2 - 4月龄的幼鸽在楼顶棚外完全无法适应,松毛缩颈,行为呆滞不愿多动,甚至冻死了一羽小的,直到气温升至2℃以上才有所好转。相比之下,同棚同龄的其他杂交鸽行动自然,表现正常。所以,这种亲交子代通常留种价值较大,若参加竞翔,在体质方面需要严格筛选。
近年来,我对中、远程留种鸽进行隔代近交,采用同母(父)异父(母)配及血缘相隔三代以上的系统内远交,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遗传效果。
在赛鸽培养中,出成绩难,巩固成绩更难。要取得常盛不衰的赛绩,适当的近亲提纯是重要手段。但世间万物皆有其度,极端化往往不可取,正所谓“物极必反”。培养赛鸽也是如此,过度杂交、毫无章法固然不好,而纯而又纯的多重母子或父女亲交也会导致种群退化。因此,优秀种鸽的选配应注重赛绩、血统和个体素质三结合,通过优秀种系之间的杂交以及种系内有计划、有选择的近交和远交,更容易出成绩并巩固赛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