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如何有效预防鸽子食物中毒?

如何有效预防鸽子食物中毒?

  • 更新日期:2025-02-10 08:43:21
  • 查看次数:

       食物中毒,在医学上被称为食因性疾病,是指由食物引发的疾病。食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包含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病原,其中感染性生物病原尤为关键,是大多数食因性疾病的诱因,而且新的感染性微生物不断出现,像大肠杆菌、朊病毒、神经病毒等,这些都对鸽子健康构成新兴威胁。

       食因性疾病的传染原可通过饲料、矿土、饮用水使鸽子染病,也能经直接接触,如粪口途径传播疾病。

       食因性疾病的发现历史久远。在远古时期,人类虽未确定病因,但已察觉到食用某些食物会导致下痢或中毒症状。这是通过观察和简单的食物规避实验,发现食物和疾病存在关联,例如某些情况下禁止食用或避免同时食用某些食物。

       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有能力找出食因性疾病的致病原,近代食物类商品检测方法也应运而生。微生物学发展后,许多致病微生物被发现,如1960年代已证实黄曲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致病,之后还发现诺瓦克病毒等病毒也会引发食因性疾病。

       早期由于农业生产方式,鸽子饲料多就地生产食用,缺乏可靠保存和供应方法。后来为保存饲料,人类研究出干燥法、辐射照法、低温法等。

       食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饲料、饮用水短时间内本身不会致病,除非含毒素或过敏原且鸽子摄入量足够。单独含少量致病原可能不致病,但有辅助因子时就可能引发疾病。例如,早期某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小溪,野生动物饮用后因感染剂量低未发病,却将病菌带入城镇,经粪便和环境机械性污染,使家畜、农作物、人类感染,鸽子再通过接触或食用相关食物、水源而染病。只要在这个传播链中做好一项预防措施,就能避免食因性疾病。

       鸽子虽在自然界演化地位较高,但常受微生物和寄生虫侵害。鸽子出生就被微生物菌落占据,部分致病,部分不致病。鸽子在演化中会获得一些抗体,但因地理隔阂,演化速度不及食因性疾病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病原缺乏抵抗力。例如某些地区A型肝炎流行,当地鸽子幼鸽期感染产生终身抗体,而其他地区病例少,鸽子一旦接触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引发大流行。

       鸽子食因性疾病的易感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感染免疫疾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会改变易感性,年龄也是因素,幼鸽和成鸽免疫力相对较差,成鸽胃酸分泌减少会降低杀菌能力。

       饲料处理不当会增加食因性疾病发生率。现在饲料多经专门处理,但处理者未经严格训练可能制造出不洁饲料。养鸽者若不了解饲料特性,在储存、准备过程中也易出问题。饲料生产从家庭小量制作转变为工厂大量制作,虽不增加发病几率,但一旦发病可能是大量案例,进口饲料也可能增加跨区域感染风险。

       食因性疾病的病因如下: 生物性危害包含细菌、病毒、寄生虫和霉菌,需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在潮湿温暖环境繁殖,可引发感染型、毒素型和中间型食因性感染。化学性危害指自然产生或饲料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如农业化学、清洁用品、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过敏原。 当致病原随饲料、饮用水进入鸽子体内,经消化道进入肠胃道增殖,可能引发腹泻等症状,有时也会经血管扩散到其他部位。微生物可引发多种食因性疾病,如沙门氏杆菌症是常见的感染型食因性疾病,常在家禽和鸡蛋上发现沙门氏杆菌。 当微生物在饲料、饮用水中增殖产生毒素或化学物质,鸽子食用后会引发毒素型食因性疾病,如黄曲菌、肉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发此类疾病,人为制造的化学物质引发的疾病也属此类。 中间型食因性疾病是微生物污染食物进入鸽子体内产生毒素导致的,不同于毒素型,如志贺杆菌引发的疾病。大量有害物质与严重中毒和过敏反应有关。 物理性危害指食物中的外来物体,如玻璃碎片、金属碎片、牙签、珠宝、OK绷带和毛发等,会造成疾病和损伤。

       预防食因性疾病的方法如下:

  1. 选用新鲜、清洁、优质饲料,避免潮湿、发霉、生蛀的饲料。
  2. 选择有清晰标识、无膨胀、无破损且未过期的饲料。
  3. 不同种类、包装的饲料分开存放。
  4. 储存饲料遵循先进先出先用原则。
  5. 处理饲料、饮用水前后洗手。
  6. 接触鸽子、清理排泄物、上厕所、擦鼻涕后洗手。
  7. 饲料有异味、变色、沾粪便或受污染应丢弃。
  8. 消灭鼠类、苍蝇、蚊子、蟑螂等病媒。
  9. 定期给鸽子少量药物预防。
  10. 保持盛装和喂食器具清洁,定时更换饮用水。
  11. 鸽舍早晚清理粪便,定期消毒。
  12. 鸽子有异状立即送医检查并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