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舍光照:养鸽成功的关键要素
- 更新日期:2025-02-14 12:52:51
- 查看次数:
在养鸽过程中,鸽舍光照是鸽舍管理不容忽视的核心环节。它涵盖自然光照与辅助照明两大部分。自然光照源自阳光,包含直射、漫射以及折射光线;辅助照明则依靠人工提供的灯光,也就是“人工光照” 。这两种光照形式相互配合,共同为鸽子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光照对鸽机体的多重影响
光照对鸽子机体的作用广泛且关键。首先,它能显著提升鸽子的运动能力与生物活力,促进新陈代谢。在阳光明媚的清晨,鸽子家飞时间明显延长,强制训练效果更佳,能量消耗增加,食欲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也随之提升。这充分表明,良好的光照条件能让鸽子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和运动能力。
其次,光照通过眼球内的光受体——视网膜节细胞传递到视觉中枢,或者经下丘脑内的光受体被感知,将光信息转化为生物信号,进而影响脑垂体 - 性腺轴释放激素,调节机体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功能以及所有活动行为。
再者,光照对鸽子的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它通过皮肤促进 7 - 脱氢胆固醇合成维生素 Ds,有助于机体钙磷代谢和骨骼钙化。同时,光照中的紫外线能够杀灭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多种病原体,维护鸽子的健康体质。对于长期关棚饲养、少见阳光的种鸽而言,每日至少 4 小时以上的光照必不可少,否则会影响其生理机能,威胁自身健康和后代的优生优育。
合理的光照剂量
光照剂量对鸽子的生活和繁殖至关重要。适宜的光照能使鸽舍保持干燥,冬季提升舍温,增强鸽子的繁殖生育活力。即便每天放飞的活棚鸽,仅靠每天 2 - 3 小时的家飞光照,也无法满足其基本生理光量需求,必须增加人工光照。一般来说,每天至少要保证 14 - 16 小时的光照,种鸽群最好能达到 16 小时以上。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纬度不同,日出日落时间差异较大,鸽友们需根据鸽舍所处地理位置,合理设置调节每天的光照时间,以确保光照量充足。
光照光谱的奥秘
光照光谱涉及物理光学知识。在三棱镜下,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7 种颜色的光线。红光之外能使温度计温度指数上升的不可见光线是红外线,紫光之外可使感光物质氯化银感光变黑的不可见光线则是紫外线,这两种光线与动物生物体密切相关。
光谱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三部分。从红光的 760 毫微米到紫光的 400 毫微米光谱范围内,180 - 400 毫微米为紫外线,400 - 760 毫微米为可见光,760 - 4000 毫微米为红外线(其中 760 - 1500 毫微米为短波红外线、1500 - 4000 毫微米为长波红外线)。
鸽眼的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只能感受照度小于 0.4 勒的弱光,无法分辨光的颜色;视锥细胞能感受所有可见光颜色。人有 3 种视锥细胞,感光敏感区分别为 450 毫微米(蓝紫色)、550 毫微米(绿色)、700 毫微米(红色),混合后使人感知到白色光。而鸽子在视网膜上比人类多一种对 425 毫微米敏感的锥细胞,这使鸽眼能见到 320 - 400 毫微米的光谱,意味着鸽子能看到部分紫外线光谱。在 400 - 470 毫微米和 580 - 700 毫微米光谱区,鸽子比人更为敏感,对同样光量,鸽子的光感觉比人更明亮,且亮的程度因光源而异。
独特的光照效应
光照效应具有独特性。不同波长的光谱不仅通过眼球视神经到达下丘脑产生光照效应,还能通过颅骨顶部进入大脑顶部中心的松果体,促使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进而通过褪黑激素 - 下丘脑 - 脑垂体 - 卵巢轴产生调节效应,这与眼球视神经的下丘脑光照效应截然不同。
长波长的光(>650 毫微米)到达下丘脑的穿透效应高于短波长光(400 - 450 毫微米),且不同禽类的穿透效应存在差异,鸽的穿透效应高达 100 - 1000 倍。这是因为血红蛋白对 430 - 550 毫微米光谱吸收最强,导致各种禽鸟对清晨晨光刺激反应——生物钟效应的敏感程度不同。
光感效应也十分显著。在晨光进入鸽舍时间不同的条件下饲养的鸽群,每天早晨开咕时间和起飞需求会出现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参赛开笼放飞时鸽子的时差适应和兴奋度,进而影响赛绩。此外,生物体包括鸽子除眼睛、头颅松果体感光外,皮肤也有感光作用,不同光线通过穿透皮肤和血红蛋白将光感信息传递到下丘脑。例如,鸽羽毛中的黑色素(吸收光谱高峰在 420 - 430 毫微米)对光线穿透性有一定影响,虽小于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但能以 60 - 100 的系数阻止光信息进入下丘脑光感中枢。
研究还发现,下丘脑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性不同,对蓝光和绿光的刺激性比红光更敏感。实验表明,皮肤的抗黑变激素能影响鸽的免疫功能;蓝光明显影响脾脏发育,提高免疫功能;绿光显著提高免疫抗体水平,蓝光照射下免疫抗体水平提高更明显(T 细胞增殖,提高 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黄色光谱对饲料利用率影响明显;绿光对体重增重效果较好,鸽子对红色、紫红色、橙色、黄色、黄绿色最为敏感。因此,建造鸽舍的材料应优先选择蓝色,其次是绿色,避免选择红色、紫红色、橙色、黄色、黄绿色。鸽舍用具、管理人员着装以及鸽舍周围建筑和环境色泽,也应以蓝色或绿色为宜。不过,在鸽舍附近设固定小红旗作为认棚标识是可行的;家飞强训时,使用红旗驱赶鸽子可能影响恋巢欲,选用橙色、黄色旗帜或布幔即可;在室外不允许鸽停留栖息处,插小红旗或涂红色对训放管理有帮助。
科学的光照应用
在光照应用方面,鸽子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类似于日光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光谱段来产生生物效应。日常生活和鸽舍常用光源中,最接近日光光谱的是 760 - 1500 毫微米的红外线灯泡(浴霸灯泡可代用,但光照度和亮度强,仅适用于远距离照射),其次是白炽灯泡。小太阳灯、碘钨灯及紫外线光谱类灭蚊灯不宜使用,而类似于日光灯及冷光谱类节能灯,只适合普通照明,不宜作为辅助光照源。
鸽舍辅助光照对亮度和照度要求不苛刻,鸽的生长速度与波长有关,与亮度关系不大。一般 15 - 20 平方米空间的鸽舍,一盏 15 - 25 瓦的灯泡即可。过强光照会使鸽活动量过高、长时间兴奋,不利于鸽舍管理和鸽子健康。
精准的光照时间调节
光照时间需根据鸽子的不同需求合理调节。将鸽饲养在 24 小时连续光照环境下,可能引发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雏幼鸽生长发育迟缓、雄鸽产精不足或弱精、孵化率下降、雌鸽不孕等问题。
光照时间的控制应依据鸽舍所处地区的经纬度,原则上相对固定,不宜随意改变。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时,可适当提早开灯补充,室内笼养鸽舍更应如此。一般不要随意改变或缩短鸽群的光照时间,应遵循夏长冬短的规律进行人工调节。有条件的鸽舍可安装定时器控制照明时间。参赛前期延长光照时间,能促使鸽子巅峰期提前到来;换羽前期,部分鸽友通过下午挂窗帘遮挡光线的方式缩短光照时间,加快换羽期。光照时间的调节应逐日进行,可 2 - 3 天延长或缩短 5 - 10 分钟,也可呈台阶式 15 分钟至半小时一个台阶进行调整,或按照日出日落时间逐日递增或递减,但这种方式管理较繁琐。光控定时器可选用楼道专用型、小管家型、养鱼用(花鸟商店有售)控制器,小型电器、电风扇定时器(功率相符)也可替代使用。
警惕光照污染
鸽舍照明的光污染问题值得关注。这是指在鸽舍建造、设计和管理中,因使用不合理光源,对鸽的视力、眼睛使用以及视疲劳和视觉伤害产生影响。
鸽子在阳光下飞行时,可利用第二眼睑遮挡强光,一般不惧怕裸露光线直接照射,但长时间耀眼强光照射不利于其静养和休息,且光线强度越大,对眼睛视网膜伤害越大。鸽子通过瞳孔的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