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光法大揭秘:真的能见效吗?
- 更新日期:2025-02-16 08:46:42
- 查看次数:
赛鸽饲养中的避光法:原理、实施、利弊与适用性探讨
在赛鸽饲养领域,避光法是一种备受关注且具有独特作用的饲养方式。它通过人为控制赛鸽每天接受日照的时长,对赛鸽的生长发育和换羽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一、避光法的原理
避光法的核心在于巧妙地干扰鸽子体内的生物钟。通过人为缩短赛鸽所处环境的白天时长,让鸽子误以为冬季来临。在此情况下,幼鸽会快速退换身体上的羽毛,涵盖头部、颈部以及覆盖在身体上的羽毛,但翅膀上的初级飞羽(鸟翼末节的羽条)和次级飞羽则不会更换。如此一来,赛鸽能保持完整的翅膀以及羽毛浓密的身体,这就如同自然界赋予鸽子在寒冬生存的一种特殊保护机制。恰似爬行动物在蜕皮期间迅速成长,鸽子在换羽期也会经历快速的生长发育过程。
二、欧洲避光法的起源与应用
“避光法”在欧洲鸽友中广泛应用,这与欧洲独特的赛制和日照情况紧密相关。欧洲的信鸽比赛年度跨度从 3 月至 9 月,长达半年,几乎每个周末都有赛事安排,为每羽参赛鸽提供了充分展示实力的机会。然而,欧洲的日照时间受纬度影响较大。进入 6 月后,每天清晨 4 点半左右太阳升起,直至晚上 9 点半才落山,日照时长可达 17 个小时。
日照时间的变化会强烈影响信鸽的生物钟,使其自然进入换羽期。在正常条件下,欧洲不避光鸽舍的鸽子到 7 月时,成鸽会更换主羽 6 - 8 根,同时尾羽开始脱落,进入换羽盛期,这显然不适合参加比赛。而 7 - 8 月的欧洲,每周都有诸如亚精顿国家赛、拉索特年国家赛、巴塞罗那国际赛等重要赛事。同样,年初孵育出的幼鸽到 7 - 8 月也会进入换羽期,严重影响比赛成绩。为适应这种赛制,欧洲鸽友发明了避光法,通过将鸽子的光照时间控制在 12 小时以内,即从早上正常日照至下午四点左右开始实行“避光”,有效延缓了鸽子的换羽进程。
例如,3 月份送至比利时公棚的鸽子,到 8 月参加比赛时,经过“避光法”处理,5 个多月的时间里仅换了 2 根主羽。需要注意的是,鸽子停止避光到参赛的时间不宜超过两周,否则会自动进入换羽期。鉴于避光法的条件限制,欧洲鸽友在自家鸽舍饲养时,常将鸽子分成两到三个梯队实施“避光法”参赛,不同梯队的鸽子分别参加不同赛事,以充分发挥赛鸽的潜力。
三、避光法的实施步骤
- 场地准备与断奶:首先要选择一个通风良好且能遮蔽到比黄昏更暗程度的地点,在此处给幼鸽断奶。
- 避光时间控制:日出后 9.5 小时开始避光,这样鸽子会依据日出时间自行调整生物钟。同时,夜间需打开鸽舍,让鸽子早晨能接受阳光照射;若无法做到,可根据个人日程灵活调整。但务必每天在同一时间操作,因为严格的时间安排对鸽子适应避光法至关重要。
- 饲料与营养:在饲养过程中,要为鸽子提供高蛋白成分的饲料,并定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矿石。由于鸽子换羽速度较快,还需饲喂油性饲料。此外,可将大蒜浸泡在水中,每周供饮 4 - 5 天,作为天然抗生素增强鸽子免疫力。
- 训练安排:尽可能让鸽子多外出活动,促使它们早日飞行。幼鸽开始集体飞行后,可在鸽舍附近进行司放训练,初期空距增加幅度要小。当幼鸽归返空距达到 25 英里后,可暂停训练,待备战幼鸽赛时再重新开始。在针对幼鸽赛程的第二阶段训放前 2 周,让幼鸽接受正常日光照射,之后再按常规备战流程训练。训练过程中空距增幅要谨慎控制,除非幼鸽回归情况十分理想。
- 雌雄鸽管理:条件允许的话,可将雌、雄鸽隔离饲养。鸽友需根据期望赛鸽出成绩的阶段来决定隔离时间。若希望部分幼鸽在后段赛程出成绩,前期可让雌雄混居;若想早出成绩,在第一项比赛开赛前 2 周就应将雌雄鸽隔离。若空间有限,也可让雌雄鸽整个赛季同宿同息。
四、赛季期间与赛季后的管理
(一)赛季期间
- 若雌、雄鸽已隔离,交鸽前让它们相聚 30 分钟。
- 比赛归来后,让雌、雄鸽共同相处 2 小时。
- 每周对已隔离的雌、雄鸽分别进行训练和训放。
- 赛季第 2 周过后,每天增加 3 小时光照时间(通过打开电灯实现),直至赛季结束,以此减缓幼鸽翅膀羽毛的退换速度。
(二)赛季后
- 赛季结束后,恢复正常日光照射时间,持续一个月,促使鸽子快速换羽,先更换身体羽毛,再完成翅膀羽毛的更换。
- 一个月后,每天进行 24 小时灯光照射,直至翅膀羽毛更换完毕。
- 若未对幼年雄鸽实施避光法,第一个月结束后无需使用灯光,幼年雌鸽将在次年完成换羽,若雌鸽参加成年鸽赛,此情况影响不大。
- 在鸽子换羽期间,要提供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并搭配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直至身体羽毛全部更换完成。
五、避光法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因素
- 处于性成熟期的幼鸽更容易通过避光法进行调节。
- 除主羽未更换外,幼鸽在其他方面能达到成熟状态。
- 幼鸽可获得成年鸽的免疫能力,不易受到呼吸道及腺病毒的感染。
- 幼鸽能够在鳏夫、寡居制度下参与比赛。
- 幼鸽拥有丰满的羽毛,比赛时不易感到疲劳。
- 正常情况下,幼鸽每周都能处于可参赛状态。
(二)不利因素
- 幼鸽快速发育可能导致比赛后在精神和体力上提前衰老,存在得不偿失的风险。
- 黑暗环境中若通风不足,容易引发鸽子疾病。
- 幼鸽进入成年期时,可能出现换羽不完全的情况,翅膀上会残留一些幼毛。
- 幼鸽期结束后,通常需要 6 - 8 周才开始更换体毛和主羽。
六、关于避光法在中国的适用性争议
在欧洲广泛流行的“避光法”,对于中国鸽友而言,适用性存在一定争议。欧洲的做法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制定的,且其重大比赛一般在 9 月结束,鸽子入冬前有充足时间完成换羽,不影响次年比赛。
而我国秋季比赛集中在 10 月左右。若国内鸽友在幼鸽棚采用避光法,虽可避免幼鸽换主羽(前三条)的困扰,但比赛结束后的 11 月气温骤降,当年幼鸽主羽若未换完,除非次年不参赛,否则很难取得优异成绩。
相比之下,国内采用“延长光照”法可能更为合适。在夏季,每天日落后延长鸽舍光照两小时,能够加快鸽子的换羽进程,使小鸽子提前训放,为秋季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一身新羽在比赛中往往比未换的旧羽更具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避光法”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灵活运用,才能在赛鸽饲养领域取得理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