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信鸽肌肉组织:结构、功能与鉴鸽应用
- 更新日期:2025-02-17 08:30:54
- 查看次数:
在信鸽的生理构造中,肌肉组织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肌肉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其肌细胞形状细长,呈纤维状,因此肌细胞通常也被称作肌纤维。作为运动系统的能量源泉以及运动神经的反应器,肌肉在神经系统的刺激下,牵引骨骼系统,实现信鸽的各种生理运动。
一般来说,鸟类依据颜色和功能,存在两种基本形态的肌肉。白肌常见于鸡的苍白胸肌,而红肌则在信鸽、鸭、鹅等禽类的深红胸肌中得以体现。信鸽的胸肌实际上有红、白两种颜色,其中红肌占据多数。信鸽胸部、腰腹以及背部等部位肌肉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飞行速度的快慢;不同的肌肉类型,又赋予了鸽子不同的特定飞行能力,使其在爆发力、耐力或两者之间有所侧重。
肌肉的微观结构与生理功能
在显微镜下观察,信鸽的主胸肌由许多细小的、状如雪茄的纤维组成。对这些纤维进行切片,会发现切片呈圆形或椭圆形,且红纤维直径较窄,白纤维直径较宽。从生理功能上看,红纤维拥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能够大量利用氧气进行燃烧,转化为飞行所需的燃料和机能,能够支持信鸽进行长距离的持续飞行,且不易快速耗尽能量。与之相对,白色纤维的血液供应较少,仅需少量氧气就能燃烧转化为燃料,这使得信鸽能够实现快速的突然移动,比如瞬间起飞或改变飞行航道。幼鸽的突然舞动和起飞,正是白色纤维发挥作用的体现。
利用电子显微镜将红、白纤维进一步放大数千倍,二者的差异更为显著。红纤维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可形象地比作一个个“炉”。每个“炉”都需要燃烧,而充足的“燃料”来源便是脂肪。令人瞩目的是,脂肪作为储存燃料,具有极高的能量供应效率,一个单位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相当于两倍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之和。此外,脂肪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水,在炎热气候下,这对于长程飞行的信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水分来源。同时,红纤维中也含有动物淀粉(一种糖),但主要燃料还是脂肪。脂肪燃烧产生的另一个副产品,是通过血液、肺等器官散发热量,帮助信鸽保持凉爽。而白纤维中“炉”的数量较少,因此对脂肪的需求极低,内部充满了由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天然糖、葡萄糖(有时也被称作电解质)以及动物淀粉。信鸽起飞时,动物淀粉迅速分解成葡萄糖,为其提供最佳的能量支持。
以赛鸽的飞行过程为例,当信鸽从赛鸽车飞出,在飞行的前十分钟内,白纤维内储存的动物淀粉燃料会完全耗尽,助力信鸽快速加速。速度达到后,红纤维开始平稳工作,利用附近的脂肪作为燃料,继续完成后续的飞行。在飞行的第一个小时,大量的流动脂肪会储存在信鸽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腹部、皮下以及许多肌肉缝隙间,这些脂肪通过血液流动,经过肝脏后进入肌肉。据调查,在肌肉工作的第一个半小时内,脂肪的消耗会使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增加 18%,肝脏内约增加 2%,主胸肌约增加 3% - 4%,总体上脂肪库存减少近 25%。当赛鸽飞行 14 - 15 个小时以上时,储存的脂肪燃料往往会消耗殆尽。不过,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白纤维内储存的动物淀粉燃料会持续补充,分解成葡萄糖后,经血液由肝脏输送给肌肉,使信鸽能够在遇到危险时,如躲避电线、电缆和猎枪等,做出快速的闪躲动作(但这种快速闪躲无法持续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信鸽在飞行过程中并非不需要蛋白质,尤其是在修补肌肉以及恢复飞行状态较差的情况时,蛋白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喂食高蛋白质饲料不仅成本高昂,也并非最佳选择。欧洲鸽友多年的经验表明,饲料可以以高碳水化合物为主,无需高脂肪(例如小麦)。这是因为信鸽和人类一样,能够将食物中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进行转化,而脂肪则容易被储存起来。实际上,脂肪才是信鸽长时间飞行所需的关键燃料,由此推测,大多数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鸽友,在饲料选择上更倾向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非蛋白质。
基于肌肉特征的鉴鸽方法
信鸽胸、腰腹和背部等部位肌肉的状况,不仅决定了其飞行速度,还与其特定飞行能力紧密相关。而红、白纤维肌在鸽体内的比例差异,决定了信鸽的运动特性,这种差异通过手感可表现为较硬、适中和柔软三种特征。较硬的肌肉表明白肌偏多,适中(既不太硬也不太软)则意味着红、白肌比例搭配得当,柔软的肌肉则说明红肌占比较大。能够准确鉴别这三种肌肉类型,就可以较为精准地区分信鸽的短、中、长三种飞行能力。因此,通过手指灵敏的触觉来分辨被握鸽肌肉的“类型”,是一种快速鉴别信鸽适飞能力的有效方法。
1. 柔软与弹性的概念
通常,优秀信鸽的肌肉常被描述为“柔软而富有弹性”,但实际上,这一要求对于普通养鸽者来说过高,他们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这类鸽子,也难以理解什么样的信鸽才能真正达到这一标准。事实上,“柔软”和“富有弹性”是两个不同的要求,很少有鸽子能够同时满足这一良好状态,并且长时间保持。在大多数情况下,信鸽的肌肉在较长时间内只能达到其中一种状态,即柔软状态。只有在其处于高峰期时,肌肉才会变得富有弹性,且这种弹性保持期较为有限。
2. 较硬的肌肉
这类肌肉不够柔软。正常情况下,龙骨下附着的肌肉较为丰富,应有一定厚度,以手指按压被握鸽的肌肉,应该能够压得较深。然而,具有此类肌肉的信鸽,其肌肉往往只能被压下少许(仅表层部分可按动),甚至有按不动的感觉,这类信鸽的肌肉偏硬。拥有这种肌肉类型的信鸽,类似于人类短跑运动员的肌肉能力,爆发力较强,但持久力较差。其最佳适飞距离在 500 公里内的中短程赛事,若超过这一飞行极限,肌肉有拉伤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赛历的长程鸽肌肉也可能偏硬,但其硬度相对较弱。
3. 柔软的肌肉
以手指下压这类信鸽的肌肉,不会感觉到任何硬度,能够轻松一按到底,且这类鸽的肌肉通常弹性稍差。具有这种肌肉类型的信鸽,如同人类长跑运动员的肌肉能力,爆发力相对不足,但持久力出色。最容易出成绩的适飞距离在 800 - 1000 公里。当触摸这类信鸽的肌肉时,人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如此柔软且缺乏弹性的肌肉,真的能支持信鸽飞行吗?实际上,状态未经调整的千公里鸽以及刚飞归、疲惫不堪的鸽子,其肌肉状态正是如此。只有那些状态接近或调整到高峰阶段的鸽子,肌肉才会具有弹性。在实际情况中,我们上手触摸的鸽子,大多并非即将参加比赛、状态良好的鸽子,而是不参加比赛或刚飞回来的鸽子。因此,柔软但缺乏弹性是千公里鸽正常且基本的特征。
4. 软硬适中的肌肉
这种类型的肌肉在触觉上,软硬度和弹性介于前两者之间。可以被压动,但无法按到底,既不是很软,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与处于高峰期“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肌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具有此类肌肉的信鸽,类似人类中长跑运动员的肌肉能力,爆发力和持久力兼备。在 600 公里以上的赛事中容易取得好成绩,对于一些有难度的 500 公里内赛事,也有能力竞争高位名次,即使是相对易飞的 1000 公里赛事,同样有获奖的可能。在这种肌肉类型的信鸽中,还可能出现一部分适合多关和全程赛事的全能型赛鸽。
需要指出的是,超远程鸽的飞行能力并非源于其飞行能力本身特别强大,而是其肌肉恢复疲劳的能力和超负荷能力强于其他类型的鸽子。虽然超远程鸽的肌肉类型与短程鸽完全不同,但与长程鸽并无明显差异。因此,通过手感来区别信鸽适飞能力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超远程鸽。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学习以手指感觉鉴别信鸽肌肉类型时,应先从短距离和长距离鸽入手。首先分别掌握硬和软两种类型鸽的手感,再去体会软硬适中肌肉类型鸽的特点,最后体验接近颠峰期备赛鸽肌肉的弹性特征。这样的学习顺序有助于初学者尽快掌握鉴别方法,找到感觉,少走弯路。在以手指触摸被鉴鸽的肌肉时,应始终使用同一只在以手指触摸被鉴鸽的肌肉时,应始终使用同一只手,比如一般用右手握鸽,左手从鸽体下方用手指内侧感觉龙骨的形态,以四指指尖触摸、按压被握鸽肌肉。随意来回换手很难找到准确的感觉,即便再高明的鉴鸽大师,也是用其特定的那只手来鉴别肌肉类型及其优劣的。
总之,深入了解信鸽的肌肉组织,无论是从微观的结构与功能,还是到宏观的鉴鸽应用,都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培育信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断的实践,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信鸽的特性,提升信鸽的培育水平和竞翔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