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赏鸽子:重视结构而非外观,科学选择出征鸽
- 更新日期:2025-02-27 07:23:22
- 查看次数:
在评赏鸽子时,我们必须明白外观之美远不及结构之实重要,不能仅仅关注翅膀是否漂亮,因为美丽与耐飞能力并没有必然联系。鸽主若能深入了解鸽子的体型和羽翼结构,将有助于在不同季节和赛况下挑选出合适的鸽子参赛。
上期我们探讨了鸽背结构,本期着重讨论前胸与鸽翼。
前胸是由鸽子两侧肩胛骨宽度与龙骨最前端形成三角定位。由于肩胛骨宽度和龙骨前端厚度存在差异,会形成“正三角型”“扁三角型”“长三角型”这三种不同形态。在天空竞翔时,赛鸽面临的气流风速各异,而不同的前胸三角定位形态,与鸽身长短、结构以及飞行速度的搭配情况也不尽相同。
正三角型的前胸结构一般能较好地适应各种气流风速。正三角型意味着鸽子的前胸相对较为均衡稳定,在不同气流环境下,能保持较好的飞行姿态和平衡,就像一艘设计精良的船只,在各种海况下都能稳定航行。扁三角型的鸽子在逆风中飞行比较吃力,因为这种体型结构可能导致其在逆风时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就如同逆风前行的扁舟,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维持飞行。长三角型的鸽子则在逆风中更具优势,其结构特点或许能让它在逆风中更好地利用气流,减少阻力,加快飞行速度。鸽友们可以根据鸽子的这种体型特征,选择适合的季节和赛况让鸽子参赛。例如,在逆风较多的季节或赛段,可以优先考虑长三角型的鸽子;如果赛事中的气流情况较为复杂多变,正三角型的鸽子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再来看羽翼。很多鸽友在评赏赛鸽时,常常只是顺手摸摸身材、看看鸽眼,然后张开羽翼,看到漂亮的翅膀就觉得不错。但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耐飞的翅膀。一羽赛鸽即便头脑聪慧、体能良好,如果没有一对耐飞的翅膀,也难以快速归巢。而且,不少鸽友只注重鸽羽排列或者排风羽的情况,却忽略了翅膀的重要结构。假如一羽鸽子满足了其他所有要求,但翅膀的肩胛骨与关节不佳,那它是否还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观察到,许多赛绩优秀的赛鸽,其关节结构都非常好;也注意到一些羽翼看似不错但比赛飞行速度不佳的赛鸽,这往往是因为其翅膀结构单薄无力。
对于优良完美的鸽翼,我们需要检验几个关键部分。首先是肩胛骨,要坚韧有力,它是翅膀的重要支撑部分,就像房屋的大梁一样,承担着维持翅膀整体结构稳定的重任。其次,翅膀的第一关节连接第二关节至第三关节要完美无缺,这几个关节在鸽子飞行时协同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飞行效率。最后,肌肉的厚度和弹性也要足够。当赛鸽具备这些条件时,其飞行动作会非常流畅,仅需一个动作就能轻松地完成飞翔、拍打、摆动等动作,从而达到理想的飞行速率。反之,如果关节结构不理想,鸽子可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动作才能完成飞行,这必然会影响其飞行速度,导致它落后于其他鸽子。所以,关节结构对赛鸽来说极其重要,是我们选择赛鸽时必须考量的关键条件。
有些鸽子的内羽不好,短而且面积小,这往往是翅膀结构与关节不良造成的。不良的结构会导致角度不对,进而影响内羽的发育。因此,关节的好坏在赛鸽的飞行速率方面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培育赛鸽时,如果能对这些细节多加重视,相信明年幼鸽的体质和飞行能力会有所提升,鸽友们的期望也更有可能实现。
笔者近期接到不少鸽友来电,也接待了一些鸽友来访,并且拜访了几位鸽友,大家谈到赛鸽问题时,笔者深感很多鸽友仍然没有真正了解赛鸽的关键条件,只是一味重视血统,过度关注鸽子的上代或者兄弟鸽的情况。在选择种鸽时,这种做法其实是一大障碍。要真正了解赛鸽并非易事,但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对于一批参赛幼鸽,我们要清楚每一只鸽子的条件,经过操训、训练和比赛后,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我们最初的判断。如果符合,说明我们的判断正确;如果不符合,就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古至今,国内外鸽界的强豪们之所以能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因为他们对赛鸽有着超越常人的深入了解。正如《科学养鸽》杂志主编林云达先生所说:“你要鸽友争取养你的鸽子?还是你要养很多他人之鸽?”这句话富有深意,能给鸽友们带来启发。鸽友们不能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想清楚之后,大家一起努力提升对赛鸽的认识和培育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