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眼鉴鸽:探索价值与真相
- 更新日期:2025-03-05 07:17:01
- 查看次数:
鸽眼在鉴鸽方面的作用,长久以来都是鸽友们极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多年来,鸽友们在鸽眼研究上投入了诸多心血,然而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途径各异,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受科技手段的限制,信鸽眼砂、眼志、内线扣、眼底栉膜在鉴鸽时的优劣评判,一直是未解之谜。也正因如此,众多探索者被吸引到这个神秘的“眼砂王国”,试图探寻鸽眼作用的本质。
不同职业和专长的鸽友,运用各种专用器具,从生理学、物理学、结构学、遗传学等多方面探索以眼鉴鸽的奥秘。一个多世纪以来,从欧洲到亚洲涌现出众多独特的理论观点,像“面砂论”“底砂论”“外封砂论”“眼底论”“眼志论”“内线扣论”等,甚至对一些微小的眼部特征都有说法,如“距离线”“速度线”“立志”“卧志”等,但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些鸽友为找到鉴鸽捷径,不惜使用放大镜、窥眼箱、眼底镜观察,甚至解剖珍品鸽子在显微镜下探寻,鉴鸽时也习惯先看眼再看其他部位。但实践表明,鸽眼并没有鉴别优劣的固定标准,那些不符合传统鸽眼理论的鸽子,却可能是各项赛事的冠军或鸽王。随着中外赛鸽文化交流和国内赛鸽运动发展,各地赛鸽汇集,通过比赛实践对原有鸽眼理论进行鉴定,使鸽眼研究从神秘走向价值回归,人们对鸽眼鉴鸽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鸽眼的生理功能:观察外界物体
鸽眼主要由眼睑、泪线、角膜、虹膜、房水、晶状体、瞳孔、括约肌、视网膜、栉膜等构成,其生理功能为观察外界物体。其原理是通过视觉神经将经过物体折射的可见光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处理后对物体形状、颜色、距离做出判断,进而产生相应行为,如饥渴时看到水和食物的反应,累了看到巢舍的反应,遇到天敌或配偶时的反应等。
眼砂由诸多毛细血管丛叠堆集组成的虹膜构成,实际是为鸽眼提供养分、调节光线强弱的组织器官。在鸽眼理论中,人为分为眼志、底砂、面砂、外封砂等,但并没有鉴别优劣的固定标准。眼砂有牛眼、黄眼、砂眼之分,砂眼又有白桃花、紫桃花、黑桃花之别,且在亮度、色彩上存在差异。单只赛鸽在不同成长阶段,眼砂和眼志的结构、亮度、色彩都会变化。眼底栉膜也随鸽子生长发育在宽度、亮度、色泽、粗细、厚度等方面发生变化,很难判定哪种情况更好或更差,冠军鸽的眼砂、眼志、眼底栉膜也各不相同,所以鸽友应从生理角度研究鸽眼,避免过度神秘化和绝对化。
二、鸽眼:判定遗传的重要窗口
遗传密码DNA的排列决定遗传特征的显现,鸽眼是观察遗传的重要窗口。通过观察眼砂的形态结构、眼志的宽窄形态色彩,可以判定赛鸽对优良品质的继承性,进而判断其自身价值。眼睛在判定遗传方面非常重要,显性遗传和返祖遗传的很多特征都能从眼砂、眼志、眼底中反映出来。
(一)眼砂
上代无论是黄眼还是砂眼,其结构、色素、收缩频率等特征都会以相似或相近的形式在后代中显现,纯正血统种鸽的后代眼部砂型结构与上代基本一致,如杨阿腾系的“多利”家族、日本的松村白鸽系、阿连栋詹森系等都可验证,在中国大陆曾雄踞鸽坛的G降(源自西翁)后代中出现牛眼是返祖遗传的典型例证。
(二)眼志
眼志在国外多称阿尔砂(或阿尔赛),颜色方面,后代眼志颜色大多跟上代一致;宽窄和形态上,无论是全圈、半圈,还是下部或前部有色素沉积,显性遗传时后代会沿袭上代特征,内线扣的宽窄和形状也是如此。
(三)眼底栉膜
眼底栉膜是观察遗传最有效的途径。眼底的色彩、栉膜发达程度、栉体宽窄长短、栉膜色泽与抖动频率等特征,在后代的继承上很有规律。优良且遗传稳定的种鸽,其后代三至五代内这些特征不会有太大变化。
三、鸽眼:反映健康和竞技状态的重要依据
病弱的鸽子眼砂暗淡无光,而健壮的鸽子眼砂色彩艳丽、炯炯有神。因为健康时鸽子的微循环系统发达,体内激素分泌旺盛,眼砂毛细血管充血膨胀。比赛中,当发现选手鸽眼艳丽、有神,且是优良血统的鸽子时,正常情况下押注获胜概率较大,但也不能忽略皮肤色泽、归巢欲望等其他要素。
鸽友研究鸽眼不能迷失方向,避免人云亦云,以鸽眼论优劣不能脱离遗传真谛,不能用模糊概念强加标准,要从遗传学、生理学、营养保健学等角度去研究,通过大量实践检验鸽眼理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