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鸽挑选之道:以比赛为核心打造优秀种鸽团队
- 更新日期:2025-03-05 11:22:47
- 查看次数:
在鸽业领域,若有人仅仅依赖“血统”和“家谱”来管理种鸽舍,想打造出优秀的赛鸽团队可谓难上加难。这类人所培育出的鸽子,大多只能在赛场上充当“食客”,而非真正的赛鸽健将。还有一种人,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是鉴鸽天才,即便在赛场上屡战屡败,仍然坚信是比赛不适合他们的鸽子,而非鸽子不适应比赛,他们盲目相信理论胜于实践,实则更为可悲。而真正懂鸽之人,既不会全然迷信“血统”和“家谱”,也不会被理论所束缚,他们依靠比赛来管理自己的鸽舍,打造坚韧可靠的种鸽团队。
若想在比赛中验证鸽队实力,就必须善于在自家鸽舍挑选出最佳种鸽,构建属于自己的种鸽团队。若只是每年东买西购,盲目引进外部鸽子,最终在比赛中往往输得糊里糊涂。毕竟,在自己鸽舍都找不到合适种鸽的话,在别人鸽舍就更难觅得了。所以,管理好自己的鸽舍,打造出令自己满意的种鸽并非易事。
我已不记得第一批鸽子的来源,也不清楚它们的去向。在我养鸽的十几年间,发现过去淘汰的许多鸽子并非都是劣鸽。随着新品系不断引入,鸽舍空间有限,它们还没来得及被筛选就被淘汰了。现在,我很少四处打听售卖好鸽之处,除非特殊情况才适量引进,平时主要从自家鸽舍挑选种鸽,并且在“筛选”上下足功夫。
很多鸽友不会特意繁育一批种鸽(回血鸽或近亲作出的鸽子除外),但我每年都会繁殖大量意向种鸽。虽然它们不一定都能成为种鸽,但这为我在自家鸽舍挑选更优秀的种鸽提供了便利。如果只是挑选选手鸽,我可能会给鸽子更多机会,但挑选种鸽时绝不能马虎。从幼鸽孵化到断奶期,我会持续筛选,若有不如意之处就会淘汰。在我看来,断奶期前后的种苗,羽质应柔软、平衡性要好、体型需趋于完美且结实,若双手触摸时这些特性未展现出来,就会被淘汰。
我很不喜欢患病的鸽子,即便有时鸽子患病是我的过错,我也不会理会,而是直接淘汰那些易患病的鸽子。我没有治疗病鸽的习惯,也不备治疗药物。在我的筛选标准里,体质不好的鸽子也是淘汰对象,有病史的鸽子绝无进入种鸽舍的可能。
很多作为种苗培育的选手鸽,最终都要接受比赛的考验。我始终认为,对选手鸽和种鸽而言,比赛是最公平、最好的评判方式。在选择种苗时,有外观缺陷的鸽子会被提前淘汰,但最终筛选还是由比赛决定。
多年前我就不喜欢那些当年不能发挥的选手鸽,挑选种鸽时,当年体现不出价值的幼鸽不会被我看好。即使不被比赛淘汰,也会被我筛选掉。虽然有些鸽子当年不发挥是晚熟现象,给两三年时间也能飞得很好,但我对此类鸽子毫无兴趣,我既不愿等两三年,也没有足够鸽舍容纳它们。在比赛中,我希望自家选手鸽当年就能名列前茅且每次比赛都能保持,如果入赏率低甚至无奖,作为种苗就会被淘汰,根本无需考虑其“血统”和“家谱”。
谈到血统,鸽子的种族或品系常常让人真假难辨,但若不纠结于此,问题就简单了。赛鸽有成千上万个血统或品种,其实可归结为优等品种和劣等品种。如果在养鸽时不能这样看待,挑选种鸽时就容易犯错,筛选工作也会沦为空谈,名门后代可能会占据种鸽舍却毫无功绩。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偏重血统和家谱,只关心鸽子能否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并育出优良后代。若鸽子比赛表现差且无育种价值,即使血统优良、家谱辉煌,我也不会留下。我的种鸽舍里只有赛绩良好的鸽子。
有时我也会从名家鸽舍引进一两羽鸽子做种,但这种情况很少。引进的鸽子进入种鸽舍后会先与我最好的种鸽配对,如果两年内没有成果,就会像那些令我失望的选手鸽一样被处理掉。实际上,来自名家或名舍的鸽子,无论花费多少,在未体现价值前都要参与筛选,若能通过筛选,种鸽舍自会有它的位置。
无论是自家培育还是外来的种鸽,挑选时都要不断接受比赛考验,即使在首轮筛选中幸存的种鸽,后续筛选也不能豁免。因为真正的好种鸽一生都会育出优良幼鸽,若只在某个时段育出一两羽好鸽,之后再无表现,就不是最佳种鸽。所以在一轮轮筛选中,不能常年保持发挥的种鸽必须被清理。不过,真正优秀的种鸽确实十分稀少。挑选过程中要尊重事实,不能因个人偏好或投入金额决定选择。我建议大家,无论是自己培育还是购买种鸽,都应以体型完美、体格结实、赛绩一流为标准,只看血统书或仅靠目测手摸来选种鸽的做法实不可取。
其实甄别不好的种鸽很简单,就把比赛当作一把严厉的筛子,用力筛选。只要舍得筛去一些看似不错的鸽子,无用的鸽子自然就没有机会留存。挑选种鸽时,真正的好鸽子不会孤立存在或鹤立鸡群,它们混在众多平庸甚至劣质鸽子当中,只要善用比赛这把筛子,找出它们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