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繁育与管理:通往成功的智慧之路
- 更新日期:2025-03-06 12:04:03
- 查看次数:
赛鸽运动恰似登山之旅,路径众多,只要参与者顽强拼搏且充分施展个人智慧,总能找到契合自己的登顶路径。同时,我们得清楚,鸽子虽是动物,但即便在同一鸽舍,个体差异也极为显著。若采用粗放式管理,如同放牧羊群一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赛鸽领域,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要想在数以千计的对手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卓越的赛鸽,更要对每只鸽子进行细致周全的管理。日常管理中,得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分析鸽子的状态与行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解读其表现所传达的信息,缺乏这种悟性与灵感,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养鸽人和竞翔者。
对于大型鸽舍而言,在确定适合本鸽舍管理状况的鸽系后,关键在于收缩战线。当对自家鸽群的血统充满自信时,就要果断减少饲养数量,实行精兵主义策略。而且,仅模仿他人无法战胜他人,唯有勤思创新,才能让鸽舍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一、赛鸽的繁育目标
赛鸽繁育如同驾船航行,明确目的地及其经纬度,才能选最短航线抵达彼岸。赛鸽繁育也是如此,首先得明确繁育目标。若轻易因前辈经验、鸽刊理论或获奖鸽而动摇对“好鸽”的信念,繁育工作就易迷失方向,导致饲养数量不断增加,使鸽舍爆满,饲养赛鸽不再是乐趣,反而成为负担。
繁育赛鸽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全能型”选手。具体而言,幼鸽时期,它们应能在四五百公里甚至七八百公里的距离快速归巢,并且这个时期参加远距离比赛,既不会影响未来性能,也不会降低成为优秀种鸽的潜力。一岁时,不仅成绩稳定,而且在各种距离的成鸽赛事中表现更佳。不管天气恶劣(如成为当日唯一归巢的伯马)还是晴好(以超凡速度夺冠),无论逆风、顺风,地形、气候如何变化,都能取得傲人赛绩。最理想的是,其体态完美、气质不凡,还能在品评会上获奖。
当然,养过赛鸽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本或欧美赛鸽强国,这样的全能鸽并不存在。但这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任务艰巨,但只要全球赛鸽爱好者共同努力,终将繁育出接近这些标准的鸽子。就像曾经许多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在自然科学发展进程中都成为现实,如结核病被攻克,母鸡高产蛋,赛鸽繁育的理想在未来也可能成为事实。养鸽人的乐趣就在于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赛鸽符合所有条件无法一蹴而就,可逐步分析发掘,让优异基因在赛鸽身上不断积累。
二、赛鸽的定向能力
赛鸽从放飞地归巢,首先依靠的是定向能力。在远距离比赛中,对鸽子定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参加1000公里以上比赛时,可能需要大间隔跳站放飞。二十世纪初,欧洲传统的训放方式是小间隔逐步推进,如600公里、800公里、1000公里、1200公里,但这种方式会使鸽子在赛季中疲劳积累,到最后一站难以恢复最佳状态,所以逐渐被400、500公里归巢后直接放飞800、1000公里的方式取代。日本赛季短,鸽子远距离比赛需翻山越海,跳站放飞距离约为前站的两倍,这对鸽子定向能力要求更高。
遗憾的是,目前定向功能尚无完整科学解释,无法测定比较鸽子的定向能力。我曾分析不同鸽子放飞后的表现和定向时间,发现与比赛成绩无必然联系。而且鸽子并非仅靠放飞后的盘旋定向就能直线归巢,飞行中还可能随时调整方向。所以在没有可靠测定方法前,只能通过实际放飞来验证鸽子的定向能力。
一些鸽友通过观察幼鸽能否准确找到巢房来初步判断其定向能力。我在多年养鸽中总结出,恶劣条件下脱颖而出的伯马式选手很可靠。无论放飞距离长短,因天气、地形等因素可能导致归巢率极低时,部分优秀个体能脱离鸽群独自归巢。我鸽舍中一些创造远距离竞翔佳绩的选手就出自这类幼鸽,其作种时后代获奖概率也较高。虽然一次恶劣条件下率先归巢不能完全证明鸽子能力,但与出色的定向能力关系密切。
三、鸽子的日常观察与聪明表现
聪明的鸽子在鸽舍和家飞时有独特表现。喂食时,对饲养者动作反应迅速,能抢先吃到饲料和蔬菜;争夺栖架和巢房时,能占据最佳位置;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几次训放就能适应放飞笼生活。运输途中,会占据熟悉角落保持体力,不与其他鸽子争斗且能迅速吃喝。这些习惯与鸽主调教有关,也是鸽子训练适应性强的表现。开笼后,鸽子躲避猛禽袭击时要冷静定向,隔日归巢还要找食觅水、选择安全过夜场所,这都需要聪明的头脑应对。饲养者要在日常管理和训练中细致观察每只鸽子的表现,虽然无法得知飞行状况,但根据私训、参赛成绩和平时观察,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鸽子智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