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竞翔相关因素:从体型到行为的全面解读
- 更新日期:2025-03-10 12:14:51
- 查看次数:
在跑车领域,高速行驶时车身流线型的设计与造型对于畅快行驶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削减风阻,将速度提升至极限。同理,对于在强风中竞翔的赛鸽而言,降低风阻对提升速度极为关键。然而,赛鸽是活体,无法像打造跑车那样量身定制,只能基于减少风阻的需求逐步改良其体型以契合需求。
前宽后窄的流线型体型在海翔赛中颇具优势。在实际竞翔中,存在这样一种既定现象:中等偏小体型的赛鸽不利于大体型鸽友参赛,此类选手鸽已经参与竞翔,凭借轻盈的体重,朝着这种体型发展。这种体型既有助于快速飞行,也有利于大体型赛鸽在逆风中参赛。
平衡感良好的赛鸽在直线飞行时能够保持重心稳定,从而减少风阻并利于加速。相反,重心不稳、平衡感欠佳的赛鸽在海上气象多变的海翔赛中,容易因前后倾或左右晃而耗尽体力,更别提加速竞飞了。
鉴于海翔赛的海象通常不佳,赛鸽的骨架必须强壮坚实,以支撑其在奋飞中的身躯。但这并不意味着肌肉要坚硬成块,为了在长时间竞飞中不易疲劳,肌肉应保持弹性,过胖或过瘦都不合适。
赛鸽竞翔时拍翅次数可达万次以上,这需要强壮厚实的桡骨来支撑,桡骨厚实,赛鸽才有持续挥拍的能力。肱骨作为翼骨靠近鸽体的部分,在拍翅中起杠杆作用,宜短不宜长才能发挥其作用。
胸骨要有一定的弧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用手触摸时应有前突后收的感觉。胸骨的厚度和强度都要具备,这样才能有利于胸肌牵引翅膀扇动挥拍。若仅有桡骨厚实而胸肌无力,拍翅的力量和动作都会受到限制,只有两者都厚实有力,才能相辅相成地完成长时间拍翅动作,从而在竞翔中取得好成绩。
从鸽体背部看虽较为平顺,但伸手触摸能发现一些微小特征,这或许是利于长途竞翔的骨骼体型的体现。不管怎样,脊梁骨都要坚硬强壮,以符合整体的骨骼硬度要求。
脚骨如同飞机降落的双轮,承担着落地后的平稳与安全任务,所以脚骨要粗壮有力,这样才不易受伤骨折。赛鸽起飞后,双脚应紧收腹部不下垂,这有助于减少飞行中的风阻和分心。
羽翼对于赛鸽飞行的重要性如同引擎之于跑车。赛鸽的羽质不佳会严重影响飞行品质,在速度、风阻和浮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在竞翔中容易被淘汰。因此,羽质的绵绒度要好,手感触摸时应覆贴于皮肉之上,柔顺且带有粉质,羽毛间稍有空隙,这样能增加飞行时的浮力并减少阻力。
当赛鸽羽翼展开时,应呈带有弧度的锅盖形,而不是一个泻的平面。此时不应错过鉴赏“将军条”(末三根主羽)的机会,“将军条”基本长度相等,间隔有较大空隙,飞行时可平均受力,翅膀上扬时利于破风。
这些并非单纯的经验之谈,而是经过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得出的理论依据,有了这些依据才能进行准确的鉴赏。若仅凭经验判断,就会众说纷纭,难以确定对错,经验之谈也缺乏可靠性。当然,经验之谈也并非毫无根据,国内外也有不少没有显赫学历背景但经验独到的鸽友前辈,他们凭借自己的潜心摸索在鸽坛取得佳绩。
羽翮强韧是飞行的必备条件,副羽的羽翮虽不如主羽粗硬强韧,但也符合副羽较短的形状需求,并非为防止折断而生长得不符比例,不同大小的羽翮都有其作用。羽翮两边的羽片最好内狭外阔,这是利于飞行的羽毛组织形状,且不能靠人工修剪来实现。
营养供给和健康状况会影响羽毛的生长速度和长宽尺寸,从赛后成鸽一年一度的换羽情况就能明显看出。原本赛绩好的赛鸽主羽长宽都能达到理想标准,若因疾病导致健康下降或者忽略营养供给,换羽后的新主羽就不如之前,这会间接影响飞行时的升浮力和速度。在幼鸽换羽期出现这种情况会影响比赛,所以幼鸽换羽期的健康和营养供给非常重要。
羽毛没有羽虱是基本要求,羽虱可被驱除。但展开赛鸽羽翼时往往能发现羽虱,即使羽翼上没有,尾羽上也可能存在。驱虫后可避免这种情况,若尾羽仍然脏污,就要注意是否是疥癣或腹泻等原因引起的,以便及时医治,确保选手鸽健康。
掰开鸽嘴应看到“舌乎喉深”的情形,即舌尖平顺贴着下颚,气管口深埋在咽喉里,上颚只见小孔不见裂缝。
捉鸽在手时,赛鸽可能表现乖巧温顺,也可能挣扎反抗。如果是后者,不必担心,这表明它活力十足。一羽好鸽应有一副凶相,双眼炯炯有神,不被欺凌,在栖架和巢箱中占据高位,捍卫领地意识强。
从这些小细节也能观察出幼鸽的聪明程度和自我防卫能力,这体现了幼鸽的早熟性向,不会因为鸽龄小而手足无措、懦弱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