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如何通过科学选择与淘汰提升赛鸽质量

如何通过科学选择与淘汰提升赛鸽质量

  • 更新日期:2025-03-11 06:54:44
  • 查看次数:

在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养鸽人群体不断壮大,先富起来而投身养鸽事业的人也日益增多,这本是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众多新入行的养鸽者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往往不重视赛鸽的选择与淘汰,只是盲目地大量繁殖,妄图以数量取胜。这种做法实则大错特错,只会造成粮食、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巨大浪费。基于此,我想就赛鸽的淘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新入行的朋友一些帮助。

一、明确目标,精选种鸽

养鸽伊始,必须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打算养殖哪一类型的鸽子,是中短程快速鸽,还是远程或超远程鸽呢?有了目标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鸽种就是迈向成功的首要步骤。种鸽是整个鸽群的基础,从遗传学规律来讲,一般是“龙生龙,凤生凤”,但由于遗传组合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也可能出现“龙生虫”的情况,这也正是赛鸽育种的奇妙之处。

例如,我认识一位新入行的鸽友,他一开始没有明确目标,随意购买了一些种鸽。后来发现这些种鸽繁殖出的后代在赛场上表现不佳,经过分析才明白是种鸽类型杂乱,不适合自己想要的赛鸽类型。

二、精细管理,优化配对

选定种鸽后,就要对种鸽进行细致的除虫和调养工作,使其在各方面都达到理想状态后再进行配对。通常,种鸽配对两周左右就会下蛋。此时,有经验的鸽友就会开始挑选鸽蛋。具体操作时,可以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卡尺测量蛋的大小是否正常(正常鸽蛋长度大约在3 - 4厘米之间,宽度大约在2 - 3厘米之间),通过肉眼观察蛋的表面是否光滑,将粗糙、过大(超过正常尺寸20%)、过小(小于正常尺寸20%)、麻皮或者畸形的蛋舍弃,因为这类不正常的蛋很难孵出健康的雏鸽。

通过精心的配对和管理,确保了优质的雏鸽孵化,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雏鸽阶段进行有效的筛选。

三、早期筛选,淘汰劣质

雏鸽出壳后的第三天,就需要进行筛选与淘汰。在检查时,可以轻轻触摸雏鸽的脐带部位,若脐带柔软且收缩良好,说明雏鸽健康状况较好;若脐带较硬且收缩不佳,同时雏鸽抬头无力,这样的雏鸽往往体质较弱,即使养大了,在未来赛场上也很难有出色的表现,应果断淘汰。

当雏鸽成长到二十五天左右时,要再次进行筛选。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观察雏鸽的行为和外观来判断。例如,观察雏鸽的龙骨部分(龙骨是鸽子胸骨的部分,正常的龙骨应该是平滑且适度弯曲,龙骨过高、弯曲:指鸽子胸骨异常发育,影响飞行能力和健康),如果龙骨过高或弯曲,或者存在先天性缺陷、个体偏小、发育不良的幼鸽,都要全部淘汰,因为这类鸽子将来很难在赛场上有所建树。

我曾见过一个实例,一位鸽友不忍心淘汰早期有问题的雏鸽,结果这些雏鸽长大后在比赛中总是落后,白白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四、路训淘汰,锤炼精英

当幼鸽成长到三个月大时,就要开始路训淘汰了,同时培养鸽子认路及飞翔能力。首先可以从多方位进行10 - 50公里范围内的多次放飞。例如,可以制定这样一个训练计划:每周进行两次放飞训练,开始时群放,选择不同的方向,如东边10公里处、南边15公里处等。在群放过程中,观察鸽子的飞行状态和归巢情况。

随着训练的深入,逐渐过渡到单只放飞,单只放飞的距离可从20公里逐步延长到50公里。在单放时,要详细记录每只鸽子的放飞时间、归巢时间、飞行路线等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鸽子的飞行能力和方向感。

等到鸽会300公里比赛的时候,鸽龄基本达到5 - 6个月,这个年龄段的鸽子正常情况下足以胜任。如果连300公里都无法归巢,那么连同其种鸽一起淘汰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一些鸽子在路训中表现不佳,但他没有及时淘汰,结果在300公里比赛时,这些鸽子不仅没有归巢,还影响了其他鸽子的训练状态。

五、坚持原则,精益求精

我们要秉持“只养最好的鸽子,不养多余的鸽子”这一观念,通过不断地选择与淘汰来控制鸽子的数量,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同时,还要具备信心、耐心、爱心,不断地研究和投入,相信成功和胜利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六、应对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在实际的赛鸽养殖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挑战。例如资金投入方面,如果资金紧张,我们可以优先保证种鸽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繁殖数量,合理购买饲料和药品。对于时间有限的情况,可以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合理安排鸽群的管理、训练和筛选时间。同时,可以利用一些智能设备来辅助管理,如自动喂食器、远程监控设备等,提高管理效率。

在赛鸽的世界里,淘汰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鸽友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以及对赛鸽事业无尽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