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赛鸽优劣与种鸽配对的检验场
- 更新日期:2025-03-16 07:30:17
- 查看次数:
在养鸽的世界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不二法门。任何事物的真伪、优劣,唯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正确的判定。回首多年的养鸽经历,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赛鸽是否优秀、种鸽配对是否成功,这些都得经过比赛的考验。赛场,就如同检验赛鸽的试金石,而赛绩则是衡量赛鸽的唯一尺度。
不少鸽友持有这样那样的观点来评判赛鸽优劣。有些鸽友深信赛鸽血统优良就必定能取得好成绩;有些鸽友觉得眼砂抖动、瞳孔收缩快的赛鸽肯定速度超群;还有许多鸽友常常依赖手感来评判赛鸽,他们会在夜间不开灯的情况下,捉鸽触摸,感受赛鸽的身体结构、骨架、肌肉、羽毛等是否达标,进而把手感好的送去参赛,手感差的则淘汰掉。然而,实践表明,这些评判赛鸽优劣的观念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一方面,每个人评判赛鸽优劣的标准和尺度不尽相同,而且赛鸽在不同时期给人的感觉也有差异,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鸽友们看到和摸到的仅仅是赛鸽的外在表象,赛鸽内在的品质是任何高手都无法通过看或摸来判断的。例如赛鸽的智力、定向能力、耐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耐粗饲料和抗病能力,以及对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能力,还有成熟期的育种能力、遗传能力、遗传倾向和合配性等,这些内在品质的优劣唯有通过比赛才能得到验证。
一羽赛绩优秀(多次获得较好名次)的赛鸽,必然是两羽优秀血统种鸽完美结合的产物。但拥有优秀血统的赛鸽却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尽管越来越多的鸽友把自家血统优良的赛鸽送到公棚参赛,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多数赛鸽在决赛上笼前就已不见踪影,决赛时归巢鸽数量极少。据《科学养鸽》2006年第6期的数据:2006年秋中国国际信鸽公棚赛、全国锦标赛,暨世界锦标赛共上笼1475羽赛鸽,规定时间内仅289羽归巢,占上笼总数的5.1%;河北影视公棚500公里决赛,放飞3051羽,归巢仅90羽,占放飞总数的2.9%。据网上数据统计:2007年秋河北万龙公棚集鸽3400多羽,决赛上笼1400多羽,约2000羽赛鸽在决赛上笼前就已丢失;秦皇岛BOB公棚作为中国颇具挑战性的经典赛鸽公棚,集鸽2598羽,500公里决赛上笼1083羽,其余1515羽赛鸽在决赛上笼前就已消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每年各地公棚的天落鸟随处可见,在鸽市花几十元就能买到,套国外脚环的价格稍高些。同时,地方赛中所谓名血鸽丢失或被淘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进一步证实了优秀血统的赛鸽不一定能飞出好成绩。这其中,归巢率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比赛当天的天气状况、公棚的饲养管理水平等。以2006年秋的公棚赛为例,当时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可能是导致归巢率低的一个因素,恶劣天气下赛鸽面临的挑战剧增,这表明即使血统优秀的赛鸽也可能受外部环境影响而无法取得佳绩,所以赛绩才是更可靠的评判标准。
部分鸽友对鸽眼的研究情有独钟。他们看赛鸽时总会反复观察眼睛,并用专业词汇进行评价。笔者也曾痴迷于此,但结果却令人困惑。眼砂抖动、瞳孔收缩快的赛鸽,有些确实飞得快,但有些却飞得慢,甚至迷失方向。笔者曾有一羽眼砂抖动、瞳孔收缩较快的砂眼雄鸽,在2001年秋620公里比赛中获得第5名(当日仅归9羽);2003年秋有两羽同窝黄眼鸽,眼砂抖动和瞳孔收缩并不明显,但它们首次参加500公里比赛就分别获得第16名和第23名,紧接着的第二次500公里精英赛中,又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7名。由于笔者多次搬家,2006年底重新起棚后便开始记录每羽参赛鸽的眼砂、瞳孔反应,发现眼砂抖动、瞳孔收缩较快的赛鸽大多未能取得好成绩,而眼砂、瞳孔反应不明显的赛鸽却表现出色。其中一羽黄眼雨花雄鸽连续三次参加500公里比赛均获得名次(第74名、第45名、第18名),另一羽砂眼灰雌鸽先后获得400公里第10名、400 - 500公里双关赛第20名以及550公里比赛第53名。笔者还观察过一些冠军鸽的眼睛,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不明显。这都说明赛鸽眼砂抖动、瞳孔收缩的快慢并非衡量赛鸽飞行速度的标准。
手感好的赛鸽往往让人十分喜爱,但现实中“手感好”却中看不中用的赛鸽并不少,而有些手感差的赛鸽却能出人意料地取得好成绩。2003年笔者有一羽手感极差的雌鸽,瘦小且无后把,拿到鸽市几次都无人问津,后来就让它参赛碰碰运气。结果它第一次参加500公里比赛就获得第23名,第二次参加500公里精英赛又获得亚军,实在令人费解。不久前一位鸽友获得300公里冠军的赛鸽也是后把不好。据对[X]位鸽友的调查显示,[X]%的鸽友表示曾经有手感好但赛绩差的赛鸽,这表明手感评判赛鸽优劣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某科学研究表明],赛鸽的飞行能力受到多种基因的复杂调控,这些基因的作用无法通过手感判断,进一步证明手感不是可靠的评判标准。所以,只有赛绩才是评判赛鸽优劣的唯一标准。
最后,笔者想说,不管赛鸽是什么血统,也不管其外观如何,只要健康,就应让它们参加训练和比赛,不要让那些看似平凡的赛鸽永远失去夺冠和取得好成绩的机会。毕竟,“不管白鸽黑鸽,能飞出好成绩的就是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