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幼鸽汰选:打造精兵强将的养鸽策略

幼鸽汰选:打造精兵强将的养鸽策略

  • 更新日期:2025-03-17 07:37:22
  • 查看次数:

在养鸽过程中,记录鸽子的日常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如同为每只鸽子建立一个专属的档案。我们可以采用纸质记录或者电子表格记录的方式,记录的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每天或者每周进行一次记录。记录的内容涵盖鸽子的饮食情况,看其食欲是否正常、对不同食物的偏好;鸽子的行为特征,像是活动的活跃度、是否有异常的举动;以及健康状况,有无疾病的症状等。这些记录将作为日后的重要参考依据。

人为汰选鸽子是一种有效的养鸽策略,通过汰选,减少养鸽数量,挑选出最具潜力的鸽子参赛,从而降低粮食消耗和参赛费用。即便像“黄金配对”这样被看好的组合,所育出的幼鸽也难以保证只只皆优。毕竟,信鸽的遗传机制颇为复杂,犹如一个神秘的黑箱,从表面我们无法窥探其内在奥秘,然而鸽子的外在体形却是直观可见、可触摸的。基于此,我们能够凭借人为汰选,精选出“精兵强将”。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养鸽经验,谈谈幼鸽汰选的见解。

一、源头把控,防患未然

  1. 锁定主血系:只饲养自己确定的优质主血系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因为优质主血系往往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这种稳定性就像一座坚固的基石,能够为后续培育出高品质的幼鸽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血系杂乱,那么遗传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增加,就如同在没有规划的土地上播种,难以收获理想的成果。
  2. 种鸽的外貌与眼砂要求:种鸽必须具备名品种的外貌特征和优良的眼砂结构。外貌特征是品种纯正性的一种外在体现,它就像一个标识,反映着鸽子的血统渊源。而优良的眼砂结构则与鸽子的视力、导航能力等有着潜在的关联。例如,眼砂结构合理的鸽子,可能在视觉敏锐度和对光线的适应能力上更具优势,这对于鸽子在飞行中的导航、辨别方向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配对比例规划:在配对策略上,成功配对应占80%,新配对尝试占20%。这样的比例分配是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配对意味着经过验证的组合方式,能够较大概率地培育出优质幼鸽,就像在一条已经被证明可行的道路上前行,风险相对较小。而保留一定比例的新配对尝试,则是为了探索新的可能性,不断引入新的基因组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赛环境或者期望培育出更具特色的鸽子。
  4. 引进种鸽的考量:引进的新品种必须与自己经过放飞验证的、有遗传能力的主血统进行搭配。这是因为经过放飞验证的主血统,已经证明了其在飞行能力、归巢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新引进的种鸽与之搭配,能够在继承这些优良特性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基因元素,起到优化和改良的作用。这就好比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引入新的人才,既要保证新成员能够融入团队文化(主血统的特性),又要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基因)。
  5. 种鸽的调养与配对:引进鸽或自己的种鸽都要进行单养、驱虫、调节到高峰期才配对,并且配对笼内三分钟踏蛋才算成功,否则须再单养重配。单养可以避免鸽子之间的互相干扰,使鸽子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身体的调养。驱虫是为了消除鸽子体内的寄生虫,寄生虫的存在会消耗鸽子的营养,影响鸽子的健康和繁殖能力。将鸽子调节到高峰期进行配对,此时鸽子的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就像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下比赛一样,能够提高繁殖质量。而三分钟踏蛋成功的标准,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判断方式,表明种鸽在此时具有较高的繁殖意愿和能力。
  6. 高龄种鸽的使用策略:对于高龄种鸽(5岁以上),其育出的幼鸽主要用于保种,参赛则选用孙代鸽。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种鸽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尽管它们的基因依然存在,但传递给子代的活力和优势可能会有所减弱。而孙代鸽在继承了祖辈优良基因的同时,又经过了一代的优化和筛选,更有可能在竞赛中表现出色。

二、种蛋的选择:孕育希望的开端

在选择种蛋时,应挑选白而大、光滑无麻点的孵窝蛋,而磨砂蛋、过大过小的蛋,以及驱毛滴虫、球虫、清理呼吸道后一周内下的第一窝蛋则要丢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白而大、光滑无麻点的孵窝蛋往往代表着种鸽的健康状态较好,蛋的质量更高。这样的蛋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够为幼鸽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磨砂蛋可能暗示着种鸽的生殖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钙质代谢异常等,这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过大或过小的蛋,其内部的营养结构和胚胎发育空间可能不合理。至于驱毛滴虫、球虫、清理呼吸道后一周内下的第一窝蛋,由于药物残留的存在,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甚至对幼鸽的基因表达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一代鸽子的品质。

三、出壳的选择:幼鸽诞生的初步筛选

幼鸽出壳时,那些有整圈蛋齿、壳内清洁、无脏物、无血迹的幼鸽是被优先考虑留下的。这是因为有整圈蛋齿表明幼鸽在出壳过程中力量较为均衡,发育较为正常。壳内清洁则反映出幼鸽在胚胎时期的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受到感染或者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蛋齿只有一小洞,需要人工帮助破壳的幼鸽则要被丢弃。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幼鸽自身的体质较弱,在自然出壳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力量,这样的幼鸽在后续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四、出壳三天的选择:早期成长迹象的考量

出壳三天后,金毛浓密、肤色红润的幼鸽通常是比较健康的,应该留下。金毛浓密反映出幼鸽的营养状况良好,羽毛发育正常,这对于幼鸽的保暖和飞行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肤色红润则是幼鸽血液循环良好的外在表现,说明其身体内部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而对于不抬头的、蛋脐处有块状物触手的幼鸽则要丢弃。不抬头可能是幼鸽身体虚弱或者存在某些健康问题的信号,蛋脐处有块状物则可能暗示着幼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异常,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幼鸽的后续成长。

五、带环时的选择:幼鸽成长的进一步甄别

带环时,坚持双孵并驾齐驱的幼鸽应被留下。双孵并驾齐驱说明这两只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而待一方日渐落败,脚细小干瘪的幼鸽则要被丢弃。脚细小干瘪可能是营养不良或者健康问题的表现,这会影响幼鸽的运动能力和生存能力。巢盆整天湿漉漉的、粪便不成形、经常吱吱叫的幼鸽也要被丢弃,这些现象往往表明幼鸽可能存在消化系统或者其他健康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其后续的成长和发育。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肤色来辨识鸽的属性,黑色的鸽子属于耐力鸽,晚熟型;黄色的鸽子爆发力强,但耐力不足;红色的鸽子耐力和爆发力兼备。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有助于我们在日后放飞时更好地了解鸽子的特性,制定更合理的放飞策略。

六、出壳十天的选择:对环境反应能力的判断

出壳十天时,向草窝伸手扑打凶狠或躲避迅速的幼鸽是值得留下的。这是因为这种反应表明幼鸽具有较强的警觉性和应激反应能力,这对于鸽子在野外环境中的生存和应对潜在危险非常重要。而无反应的幼鸽则要被丢弃,无反应可能意味着幼鸽的感知能力或者反应能力较差,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相对较弱。

七、断乳时的选择:幼鸽体态的筛选

断乳时,腰背平直、龙骨不过高、过细的幼鸽是合格的。腰背平直说明幼鸽的骨骼发育正常,这对于其飞行姿态和飞行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龙骨不过高、过细,表明幼鸽的身体结构较为合理,能够提供良好的飞行支撑和平衡。而脚高尾大的、不进食饮水的幼鸽则要被淘汰。脚高尾大可能会影响幼鸽的飞行效率,不进食饮水则表明幼鸽的健康状况不佳,难以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茁壮成长。

八、断乳后的选择:健康与适应能力的考量

断乳后,如果其他幼鸽都健康无恙,唯有某只幼鸽生病,整天毛不贴身,40天还不出棚飞翔的,就需要淘汰。生病和毛不贴身反映出这只幼鸽的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存在潜在的疾病风险。40天还不出棚飞翔则表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飞行能力的发展可能存在问题。而出棚门就不知回家的游棚鸽,让它离开即可,并且从此其父母不可再用。游棚鸽的这种行为表明其归巢本能可能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所以其父母在繁殖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培育优质归巢鸽的因素。

九、初次换羽完成时的选择:换羽后的体态与手感评估

初次换羽完成时(本地称为烂金毛),蛋门宽松一点是正常的。但发体后双手大拇指加力压背,尾大而且是上翘的、拳打脚踢的、手感粗糙的幼鸽都要被淘汰。尾大上翘可能会影响幼鸽的飞行平衡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拳打脚踢反映出幼鸽的性情较为暴躁,不利于管理和训练,手感粗糙可能暗示着幼鸽的羽毛质量或者身体结构不够细腻,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幼鸽在竞赛中的表现。

十、训放前的选择:赛前的最后筛选

训放前,蛋门仍然宽松、眼志上无砂粒即光底板的幼鸽要被淘汰。蛋门仍然宽松可能表示幼鸽的身体结构不够紧凑,在长途飞行中容易疲劳。眼志上无砂粒的幼鸽可能在视力或者导航能力方面存在缺陷,这种鸽迟早会掉在路上,这也是基于众多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本人在这方面就有过深刻的教训。

十一、品种特性的了解:因种制宜的策略

我们要了解不同品种所出仔鸽的特点,例如黄眼的鸽子留种较好,砂眼的鸽子放路较好,留种好的鸽子就不安排参加竞赛。这是因为不同的眼砂结构可能与鸽子的不同特性相关联。黄眼鸽子在遗传稳定性、种鸽特质等方面可能表现更优,适合用于保留优良基因;而砂眼鸽子在飞行导航、应对复杂环境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适合参与竞赛。

经过以上十一点汰选后,最终还需要赛鸽笼来检验。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一次的汰选都是为了确保鸽群的品质,提高在未来竞赛中的胜算,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对广大鸽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