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桢先生:上海信鸽事业的幕后功臣
- 更新日期:2025-03-23 07:12:14
- 查看次数:
在上海信鸽界,老一代鸽友们对胡桂桢先生总是念念不忘。他一生投身于鸽子营销,致力于传播名种血统,为上海信鸽的多元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40年代,自1946年起,胡先生就在邑庙裹园茶楼售卖鸽子,其中大多是灰壳的日本鸟。当时,市面上常见的大鼻泡灰鸽,有时还带着“昭和年”“帝鸠号”足环。作者那时接触到的也是这类鸽子,还常带着鸽子在上学路上放飞,不过有两只日本鸽后代却一去不返。这或许与当时盛行的近亲繁殖以培育纯种的思潮有关,也可能是因为这些低价鸽子是胡老从日本军鸽中挑选后的“剩余物资”。
1947年,中国第一本信鸽杂志创刊,其中登载了养鸽前辈赵瑞兴所写的《日本军鸽放飞不理想》一文。尽管如此,作者仍钟情于日本灰壳银白蓝底的桃花眼砂,一心想买一对满意的日本鸽。1948年春节,作者用积攒的压岁钱来到裹园,与胡桂桢先生一番讨价还价后,以8块银元买下一对带昭和脚环的灰鸽。此后,作者常在裹园茶楼观看胡老做生意,从他那里获取了不少有关日本鸽外观形象、眼砂色素等方面的信息。
1951年作者去北京读书,1965年迁至成都后仍坚持养鸽。1968年,在王宝梦先生的陪同下,作者拜访了已80高龄的胡桂桢先生。此时的胡老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当谈及日本军鸽时,他顿时打开了话匣子。
作者询问胡老抗战胜利后售卖的日本鸽的来源,胡老回忆道,抗战胜利后,南京日本军鸽所被国民党接管,但国民党无暇顾及军鸽事务,而南京当地养鸽人少,只有上海能消化如此大量的日本鸽子。他经人介绍后,冒着风险前往南京,为筹集购鸽费用,甚至变卖了师母的全部首饰。到了南京,他看到几百只瘦弱的军鸽,但仍能从中看出不少优质鸽子,便将它们买下。
在运输这些鸽子时,胡老面临着诸多困难。铁路运输紧张且缺乏足够的笼子,他最终选择租木帆船,用竹子在船舱编成竹罩,中间串扎竹竿供鸽子栖息,成功将鸽子运回上海。回到上海后,因没有大鸽棚,他将部分质量较差的鸽子卖给饭店菜馆,留下200多只优质鸽子慢慢销售。
对于日本军鸽的羽色、品系和血统资料,胡老表示,从南京买来的军鸽以灰壳为主,部分是雨点,黑兆和白鸽数量极少。军鸽鼻泡普遍较大,桃花眼居多。当时军鸽所混乱,他未索要档案材料,后来才得知日本军鸽是由1880年代从英国引进的100多只、从比利时引进的300多只以及从德国引进的50多只鸽子组合而成。
当被问及日本军鸽在上海的比赛成绩时,胡老认为,日本军鸽外观漂亮、质量上乘,但当时上海养鸽讲究原对相配,导致后代放飞效果不佳。不过,他给汪顺兴的一只日本鸽经巧配后取得了好成绩,还有鸽友用日本鸽配李鸟和培尔琴在上海放兰州、西宁也有归巢的,他自己的鸽子也有不错的赛绩。
作者还询问胡老棚里是否还有日本鸽,胡老称原种日本军鸽已不复存在,现在棚里是第三代,已9岁多。棚里约有10多只鸽子,四只灰壳,其余是淡雨点,清一色桃花眼,这是经他改良后的日本军鸽后代,鼻泡变小,更具神气。
然而,上海一些老鸽友因胡老以卖鸽子为生,称他为“鸽贩子”,这其实有失公正。市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每个人的逐利行为,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胡老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识鸽本领,让养鸽界受益,自己获利也无可厚非。他以非凡的勇气从南京购进大批日本军鸽,对上海信鸽事业的发展和在世界鸽坛的地位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今,胡桂桢先生已作古多年,他在世上度过了92个春秋,是上海鸽界少有的资深寿星。在当下中国鸽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为上海信鸽事业做出贡献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