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胡桂桢、周昌善与郭子颐
- 更新日期:2025-03-26 17:54:02
- 查看次数:
全国广大鸽友对上海从解放前到建国后的养鸽前辈,大多可能仅知晓李梅龄和汪顺兴等知名大师,对于与他们同时期的众多养鸽前辈,了解甚少。笔者将依据《上海信鸽史》资料,按出生年龄先后,为大家逐一介绍载入上海信鸽史册的68位养鸽前辈。
昨日首篇文章发出后,有鸽友留言质疑:“那都是历史,有多少水分呢?如果想的话你就陪他们去吧”。在笔者看来,无论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对于各类题材、各行各业的历史,我们后人都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继承和尊重。这位留言者出言不逊,实在是缺乏教养、知识与品德。对待历史,我们完全可以“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理解,汲取前辈有益的经验,摒弃不可取之处,何必恶语相向呢?希望有此类行为的鸽友能改正这种不良习惯,以探讨的方式进行评论。
胡桂桢:信鸽市场的“播种机”
胡桂桢(1895 - 1987年),上海宝山罗店人,他的一生与鸽子紧密相连,既是信鸽爱好者,也是信鸽经营者,宛如活跃在信鸽市场的“播种机”。他以养鸽、参赛、贩鸽为生,在赛鸽赛场上成绩斐然。解放前,他的一羽“7252”深雨点雄鸽堪称传奇,连续斩获5次冠军。1951年,这羽赛鸽夺得明光冠军;1959年,获符离集、郑州亚军;1960年,又获常州亚军。
在鸽子的商业领域,胡桂桢同样贡献卓著。我国最早足环制造者季少钧在投身新四军参加抗战前夕,将制造足环的模具和工具悉数交予胡桂桢。此后,胡桂桢不仅从事鸽子买卖,还与女儿一同制造足环,上海各个鸽会的足环大多由他提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南京阴阳营日本军鸽管理所有3000羽军鸽需移交国民党政府。上海市政府派高芝泉接收,高仅挑选了200羽,其余2800羽就地拍卖。胡桂桢得知后,毅然卖掉罗店祖产20亩,并向王世荣借款,将2800羽军鸽及鸽具(活络门、食槽、德国制瓷质假蛋、鸽用信筒、足环等)全部买下带回上海罗店。随后,他将这些军鸽陆续售予全国鸽友,既为自己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极大地提升了上海鸽群的品质。
周昌善:鸽界的热心支持者
周昌善(1898 - 1985年),上海市人,在上海鸽界地位尊崇,曾任上海鸽会副理事长、香港赛鸽会副理事长、亚洲信鸽联盟理事。
1930年,周昌善与李梅龄、黄钟、郭子颐一同加入由外国侨民发起组织的“上海信鸽俱乐部”,成为上海鸽界“四元老”之一。他在上海牛庄路老宅搭建鸽棚,饲养了100多羽鸽子,尤其钟情于“翻勃莱”(又译“华普利”)。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他停止了养鸽活动,此后便再未养鸽。但他对信鸽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从未间断,时常前往鸽友家中赏鸽、交流鸽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有4人从国外引进名系鸽,周昌善凭借其广泛的人脉,积极协助联系外国名家。王福源引进美国的海斯曼西翁鸽,便是他与美国赛鸽会会长牵线搭桥促成的。1948年,周昌善前往香港定居,并于1985年病故。
郭子颐:赛鸽场上的佼佼者
郭子颐(1904 - 1992年),作为上海各界前辈,1930年与李梅龄、黄钟、周昌善一同参加由外国侨民发起组织的“上海信鸽俱乐部”,成为上海鸽界四元老之一。
1931年,他从日本引进“华普利”鸽,之后又托朋友从比利时引进一对“勃列考克斯”,并在今四川中路与北京路口的一个楼顶建造了鸽棚。郭子颐养鸽极为专心,阅读了大量英文原版信鸽专著和欧美科学养鸽的文章。他在赛鸽比赛中成绩优异,1933年秋幼鸽赛中,夺得凤阳冠军和明光冠军;1950年,获得常州冠军。此外,他还在滁县、南京、商丘等地的比赛中取得高位名次。
1958年,郭子颐蒙冤前往新疆,1967年返回上海后便不再饲养鸽子。中国信鸽协会在上海成立后,他满怀欣喜地回忆上海信鸽的过往,为上海信鸽历史增添了丰富的资料。
这些养鸽前辈们在上海信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和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