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张顺奎、张伯翔与陶德尧
- 更新日期:2025-03-28 07:21:14
- 查看次数:
在上海信鸽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养鸽前辈为赛鸽事业的开拓和奠基付出了心血。除了广为人知的李梅龄和汪顺兴,还有诸多前辈值得我们铭记。本文将为您介绍张顺奎、张伯翔、陶德尧等养鸽先驱的故事,感受他们对信鸽事业的热爱与贡献。
张顺奎:赛鸽界的传奇领袖
结缘赛鸽,梦想启航
1934年8月2日,张顺奎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家庭的熏陶让他从小就与鸽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九岁时,他搭建了自己的小鸽棚,开启了一生的养鸽之路。1950年底,他来到上海,在工作中结识了鸽友王顺昌,开启了在上海的赛鸽生涯。在此期间,他工作出色,政治进步,还获得了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深造的机会。在大学,他结识了王震老师和钱国桢教授,得到珍贵种鸽并学习到信鸽进化知识,为日后的赛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鸽奠基,品系形成
张顺奎通过多年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自己的基础种鸽群。他以李鸟育种为主线,采用“血亲配、近亲配”的育种方法,同时不保守原种,积极引进国际赛绩鸽进行杂交。他汇聚了众多优秀血系,种鸽实力雄厚。他对中外赛鸽有着深刻的见解,认为应走“中外合作”的道路,引进符合中国赛制的外籍鸽,取长补短,推动中国赛鸽事业的发展。
协会贡献,推动发展
1964年,张顺奎当选为上海市信鸽协会常委、竞翔组组长。他积极推动协会的组建和发展,组织了多次成功的竞翔活动。在“文革”期间,协会面临巨大困难,但他坚守岗位,1970年就任第一召集人,1976年后更是组织了“三省一市”联翔2000公里玉门之举,迎来了中国信鸽运动的第二个春天。他还为中国信鸽协会的成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起草了众多重要的章程和规程。
信鸽参军,保护传承
在“文革”的困境中,张顺奎有胆识地号召信鸽参军。从1968年到1978年,他组织了四批信鸽参军活动,为军鸽队充实了实力,也保护了上海信鸽协会和会员的赛鸽。这一举措不仅让赛鸽运动得以延续和发展,也提高了信鸽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为信鸽事业的未来铺下了道路。
张伯翔:无私奉献的竞翔组织者
张伯翔是江苏苏州人,一生热爱信鸽。他先后参加多个信鸽会,1964年作为“上海”鸽会代表参与上海市信鸽协会的筹备工作,并在协会成立后任执委、竞翔组副组长。他为人宽容大方,全心全意为信鸽事业无私奉献。在他的组织下,1965年春季和秋季放飞北京取得圆满成功。“文革”期间,他与张顺奎等同志冲破阻力,组织三省一市联翔,在困境中为信鸽事业保留了希望。
陶德尧:赛鸽与学术的双料达人
陶德尧生于1936年,毕业于圣方济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拥有出色的学术背景。他在机械设计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赛鸽爱好者。上世纪50年代初,他参加中国信鸽会和上海信鸽会,在赛鸽比赛中斩获众多佳绩,如无锡、常州等多地的冠军。他还发表了多篇信鸽相关文章,著有《科学养鸽法》《赛鸽》等,为赛鸽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这些养鸽前辈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热爱,为上海乃至中国的信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是信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尊重历史,学习前辈们的精神,继续推动信鸽事业的发展,让这一传统运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