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骨架:“架”重于“骨”的深度剖析
- 更新日期:2025-03-30 13:06:06
- 查看次数:
鸽经有云:“飞鸽论骨”,这一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好赛鸽需有好骨架,也是广大鸽友耳熟能详的常识。然而,今日我写此帖,并非老调重弹,讲述骨骼长短粗细、趾骨坚硬距离等内容。
近来与几位新朋友交流,发现大家在谈论信鸽骨架时,衡量标准千奇百怪,摸骨方式也各有“怪招”。细问之下,才知这些方法皆源自网络上所谓的各路秘籍。我随手在百度搜索“信鸽骨架”,却惊讶地发现,众多文章大写特写“骨”,而对“架”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实在令人费解。
在我看来,“骨架”二字,重点在于“架”而非“骨”。骨的形态多样,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就如同不同品牌的鞋子(耐克、李宁只是举例,代表多样),不同骨骼形态的信鸽都能在赛场上发挥出色,取得高位成绩。这充分说明,单纯的“骨”并非决定信鸽优劣的关键因素。
“架”,可引申为“架构”。养鸽之人大多有过杀鸽的经历,即便自己不食用,家人也会用来煲汤,相信大家都见过真实的鸽架。“架构”的重点在于结构,就像三角形和四方形结构,其稳定性的差异,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能理解,在此我就不多赘述。
回到信鸽骨架的话题,鸽骨架并非标准的三角形或四方形,我们不必生硬地套用公式去判断其合理性,而应从根本上追寻“稳定牢固”这一核心要求。
在此,我分享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将左手掌竖起并用力保持不动,横放在右手掌中心,右手掌上抬,感受左手掌对抬力的抗性。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感受信鸽的龙骨(将龙骨类比为左手掌),多感受几羽信鸽,骨骼结构的强度自然就能有所体会。不过要提醒鸽友,天生神力者请勿使用此方法,以免捏伤鸽子。
同理,将左手掌自然立于右手掌中心,不用刻意用力保持不动,右手掌轻松上抬托高左手掌,再次感受抗力大小。若感受不到明显抗力,这样的骨架大概率是不佳的。结构不好的骨架,无论骨骼多粗,都建议鸽友敬而远之。
在此,我也要回应那些好战的鸽友。别用个别骨骼结构不好却飞出高位成绩的鸽子来反驳我,我们讨论的是普遍共性,而非特殊个例。就像庞统和拿破仑,他们虽自身有缺陷,但凭借卓越的智商取得成就,这属于特性。
最后,我要提醒那些为寻求养鸽秘籍而走火入魔的朋友,骨架好的鸽子,只能说在飞行和比赛中具备硬件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就是好鸽子。大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欢迎有不同见解的朋友积极交流,真理越辩越明,道理博闻则通,希望我们能在交流中分享干货,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