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鸽鉴鸽法:从看眼到摸鸽的演变与多元方法探索

赛鸽鉴鸽法:从看眼到摸鸽的演变与多元方法探索

  • 更新日期:2025-03-31 07:36:24
  • 查看次数:

赛鸽运动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鉴鸽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看鸽眼,到后来的摸鸽,再到一些独特的游离于两者之外的鉴鸽法,每一种方法都与赛制的转变紧密相关,也反映了鸽友们对赛鸽品质判断的不断探索。

鼎盛时期的看鸽眼传统

在中国远程赛的鼎盛时期,看鸽眼是主流的鉴鸽方法。那时,鸽友们大多随身携带放大镜,鸽子一上手便自然地掏出镜子观察鸽眼,随后脸上便会露出心中有数的神情。也有不用放大镜的高手,如一位与作者同龄的鸽友,只需捏住鸽子脖子在眼前一晃,就能迅速作出判断,且准确率极高。

鸽眼理论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英国人沙波尔出版了《眼志论》,将鸽眼分为瞳孔、内眼志、外眼志、底砂、面砂五部分。在中国远程赛盛行时,鸽眼研究得到了深入发展,鸽眼被细化为诸多层面。内眼志和外眼志都被分为10种形状,外眼志上的细线还根据横向或纵向被分为速度线和距离线,圆点状的被称为点眼丛。此外,底砂细密、面砂隆起粗厚、外封砂等特征,以及瞳孔收缩、抖动情况,眼砂色泽、神色等,都各有说法。根据当时的鸽眼理论,优秀中国远程赛鸽子的眼睛应具备干、老、厚、实四个特点。

原江苏省鸽协杂志《翱翔》编辑姜晨光更是把鸽眼理论发展到了极致。他是一个不养鸽、光看鸽、光写鸽的鸽痴。1991年春节初二,他从南京赶到济南专程看鸽,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每羽鸽子,还发明了“眼脐”的叫法。他看鸽时,鸽主不介绍鸽子情况,而他能准确判断鸽子的飞行能力和血统。例如,他认为作者的天水1020公里雌鸽冠军“天水铁娘子”是2000公里级别的鸽子,还指出不同赛线筛选出的鸽子品质不同。

赛制转变下的摸鸽兴起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短平快赛制的全面铺开,鉴鸽方法逐渐从看眼改为摸鸽。最初的摸鸽方法于1990年从海外传入,当时作者去无锡魏振武先生家校对书稿时,听闻一位香港先生晚上进棚摸鸽子的事情,这大概是大陆鸽界摸鸽的源头。同年,林云达赞助的“速度赛”在无锡举行,拉开了大陆短平快的帷幕。

“500公里凭力气,1000公里凭种气,2000凭运气。”短平快赛制注重鸽子的骨骼肌肉,因此鉴鸽时要摸龙骨、耻骨、翅骨、背骨,胸肌、腰肌、腹肌等。全国短平快赛制的盛行,带来了全国一片摸鸽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远程赛开始全面回暖,鸽眼又开始时兴。因为凭种气的比赛靠摸就不大行了,很多手感不佳的鸽子也能成为冠军鸽,所以又需要看鸽眼。

看与摸的背后玄机

看与摸两种鉴鸽方法,反映了不同赛制的需求。过去看眼时代,有一定养鸽经历的人从眼上能看出鸽子的大概情况,如种鸽还是赛鸽、杂交鸽还是近亲鸽等。鸽主递过鸽子不介绍,是怕小觑对方鉴鸽能力;而现在摸鸽时代,鸽主递过鸽子就介绍鸽子的比赛成绩,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靠摸很难判断鸽子的诸多情况。

游离于常规的鉴鸽法

除了看和摸之外,作者还有两种独特的鉴鸽法。一是感觉,这种感觉是生来具有的,并非后天训练所得。在几十羽甚至上百羽鸽子中,突然会对某羽鸽子有眼前一亮或心头一颤的感觉,从而确定目标。作者凭借这种感觉鉴鸽,准确率相当高。二是观察性格,具有特定行为的鸽子可能是超级鸽,如吃食时不争抢、平时躲避啄击但护窝坚决、常待在鸽棚最高处、休息时机警、对鸽主反应特别等。前一种方法适用于鉴别别人的鸽子,后一种适用于鉴别自己的鸽子。

赛鸽鉴鸽没有绝对准确的方法,正因为谁也不能一看或一摸就准,赛鸽运动才充满了魅力,吸引着众多鸽友不断探索其中的奥妙,推动这项运动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