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二十余载:以放飞定义好鸽标准
- 更新日期:2025-04-04 12:03:10
- 查看次数:
养鸽二十多年,我始终怀着娱乐的心态与这些可爱的生灵相伴。在这个充斥着血统论、手感论、眼睛论、骨架论等诸多鉴鸽理论的时代,我对好鸽子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标准,当然,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我并不迷信血统论。对于我们工薪阶层而言,遇到或者买到优质血统的鸽子并非易事。经济实力有限,我们对血统往往只能停留在看看听听的层面。至于鉴鸽时所强调的手感、眼睛等方面,我也曾深入研究过。然而,这些所谓的标准在实际判断鸽子好坏时,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虽然有鉴鸽标准,但好鸽子的形体却千差万别。每年比赛中的冠军鸽、获奖鸽形态各异,有的甚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鉴鸽理论,这让我一度陷入迷茫:究竟什么样的鸽子才是好鸽子呢?
一次无奈之举,让我对鸽子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鸽子数量的不断增加,鸽舍环境和饲料问题成了我心头的难题。自己养的鸽子,卖了吃肉实在舍不得,参加比赛又难以判断它们的优劣。无奈之下,我选择了放飞。
2015年秋天,我把能飞的鸽子直接带到离家200公里的地方放飞。打开鸽笼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毕竟这些鸽子都是我的心血。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鸽子没有经过任何训放,平时只是自由家飞。我原本没指望它们能回来,抱着放生的想法放了它们。看着它们在天空中盘旋远去,我仿佛失去了所有。
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沉默不语。到家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房顶上竟然有鸽子!等我走进院子仔细一看,是我放飞的鸽子。72羽鸽子,回来了21羽,我又惊又喜。它们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从那时起,我对鸽子有了重新的思考。
有了这次经历,我开始思索:鸽子的归巢能力是后天训出来的,还是天生就具备的呢?我没有再放飞这些回来的鸽子,而是让它们在第二年春天抱窝出崽。一轮繁殖后,我得到了54只幼鸽。到了秋天,幼鸽长大,我进行了第二次放飞,这次放飞地点离家300多公里。有意思的是,我还对几只鸽子做了“指定”,认定它们能回来。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放飞时我的心情没有那么复杂了。看着鸽子一只只远去,我也赶忙回家。回到家后,和上次一样,有鸽子回来,但数量很少,只有7只,而且都不是我原本看好的。随后的10天里,又陆续回来了5只。
那一年,我把没有回来鸽子的父母处理掉了。理由很简单,同样的喂养条件,有的鸽子能回来,有的却不能,这显然是鸽子本身的质量问题。直到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2017年和今年,我先后进行了400公里、500公里的直放。随着放飞距离的增加,丢鸽率逐渐降低。尤其是今年,有5只鸽子在一个星期内先后两次放飞500公里,并且都是当日归巢。
我不清楚好鸽子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也不了解所谓的血统。但我坚信,鸽子只有通过飞行才能展现出它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实际的放飞中,才能判断出哪些是真正的好鸽子。
以上便是我多年养鸽的一些心得,由于时间有限,先分享到这里,希望能给广大鸽友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