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鸽中的体用之道:从鸽身到鸽眼的洞察
- 更新日期:2025-04-06 12:31:13
- 查看次数:
在中国哲学里,“体用”是一对重要范畴,分别代表本体与作用,也可理解为实体和其衍生的作用。生活中,不少现象都蕴含着这种体用关系,就如“身大力不亏”这句俗语,“身大”作为实际的形质,也就是“体”;“力不亏”则是形质所具备的作用,即“用”。
在养鸽领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体用关系。养鸽人常说的“一鸽在手”,当养鸽人开启鉴鸽流程时,“摸派”会着重观察鸽子的体型、骨架、肌肉、毛片等方面,而“眼科”则聚焦于鸽子眼睛的色素、结构、活性等要素。他们通过这些“体”的特征,来推测鸽子是否聪明、飞行速度是否够快,以及能否胜任多关赛事,这无疑是一个由“体”推测“用”的典型过程。
在对鸽子“体”的认知方面,“摸派”所关注的体型、骨架、肌肉、毛片等要素,相对容易达成鸽友们的统一认识。众多鸽友撰写的文章中,都能找到关于这些方面的诸多共同点。然而,对于“眼科”所关注的鸽子眼睛这一“体”的认识,却历来争议不断。
就个人而言,作为专注于鸽眼研究的“眼科”一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总结过鸽眼的好“体”标准。比如眼砂要达到“满、细、绒、透”的状态,底砂需细密光亮,这意味着基础材料纯净度高;面砂要油亮,这得益于眼液清亮,保证了良好的透光度和流动性。同时,在结构上,均匀度也要高。通过大量观察连续飞出好成绩的、综合鸽王级别的鸽子,我发现它们的鸽眼大多具备这些好“体”特征。
我还有过一些有趣的鉴鸽经历。曾多次翻阅公棚的拍卖画册,仅仅通过观察鸽眼来推测鸽子是在一关赛事中速度快,还是在多关赛事中能取得好成绩。在比较任意两只鸽子的眼睛时,尝试判断哪只鸽子的成绩可能更出色。在拍卖会现场,我会先远远地盯着电脑屏幕,依据鸽眼特征判断鸽子是否适合多关赛事,之后再走近细看鸽子的实际成绩进行验证。通过这些实践,我收获颇丰,这其实也是先依据“体”再推断“用”的具体运用。
在鉴鸽这件事上,我始终坚持将鸽眼放在首位进行考量,并坚守自己总结的鉴鸽标准。在此,希望大家尊重个人观点,谢绝抬杠,若不认同,还请自行绕道,不再一一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