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探秘:欧洲KBDB鸽王、中国品系与冠军之惑
- 更新日期:2025-04-08 08:43:57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界,有几个问题时常引发鸽友们的热烈讨论:欧洲KBDB鸽王为何价格高昂?中国赛鸽为何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系?鸽友们又为何热衷于购买冠军鸽?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整理了景玉赛鸽李卿的访谈内容,一同深入探讨。
欧洲赛事与KBDB鸽王的价值
在欧洲鸽友的心中,巴塞罗那千公里当日归的赛鸽堪称顶级。而如今,KBDB一岁鸽鸽王成为了价格最为昂贵的赛鸽类别,原因在于它高度适配中国的赛制。欧洲赛鸽比赛有长距离(500 - 700公里)、中长距离(400 - 600公里)、中距离(400 - 500公里)以及中短距离(不到500公里)之分。而中国赛鸽以一岁鸽为主,一岁鸽能胜任500 - 700公里赛程的鸽子,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青睐,中国鸽友对此类鸽子的购买热情颇高。
过去三年的数据显示,一岁鸽鸽王的价值远超成鸽鸽王。不过,鸽子真正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完全成熟需要三年时间,历经三次换毛和三个冬天,此时它们才能将100%的优良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虽然当岁鸽也有繁育出优秀后代的可能,但概率远不及三岁以后的鸽子。然而,购买当岁鸽的意义在于,它们如同未经开发的金矿,蕴含着无限潜力;而四五岁的鸽子,很可能已经被充分挖掘过。
中国赛鸽品系缺失之困
在中国,若有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赛鸽品系,往往会遭人嘲笑。中国早期被认可的品系仅有上海李梅龄的李鸟和吴淞鸟。一个真正的品系,应具备固定的身形和长相,拥有独特的外貌特征。但当下中国赛鸽难以形成品系,主要原因在于赛制频繁变动。
以某公棚的专线赛为例,这原本是打造品系的一种思路,即赛鸽长期固定飞行一条线路。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变数。饲养团队的稳定性是一大难题,赛鸽饲养成功后,饲养员、教练或医疗组员很容易被其他鸽舍高薪挖走。此外,老板的经营思路也会时常改变,今年追求归巢率,明年又注重速度,这种不稳定因素使得所谓的专线赛难以持续,品系的形成也就变得困难重重。
其实,赛鸽的归巢精神和归巢率才是最核心的基础。比如,某品系赛鸽参赛10只,在500公里或以上级别的赛事中能有七八只归巢,而其他品种可能仅有两三只。在公棚赛事中,只要分速超过1200米/分就能赢钱。我们应理性看待赛鸽速度,在无风天气下,赛鸽的本能飞行速度不会超过1200米/分,我们所感受到的地表风向与赛鸽飞行高度(1000 - 2000米)的风向有很大差异,天气预报的三级风,在赛鸽飞行高度可能已达到四到五级风。
冠军鸽的独特价值
冠军鸽有着显著的行为特征,一落棚便毫不犹豫地钻进鸽舍,而有些鸽子则会在落棚后进行一些多余的动作,如抬腿、梳毛等,这类鸽子即便处于第一梯队,最终成绩也往往只能排到七八九名。
冠军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赛场上的优异表现,更在于其遗传特性。冠军鸽的血统和后天行为都会遗传给后代。就像詹森所说“脖子要短,腿要短”,腿短的鸽子筋短,落棚时减震效果好;脖子短则能减少高速飞行时颈部承受的压力,避免出现归巢后脖子无法转动的情况。有经验的鸽友能通过观察鸽父母的习性和外貌,准确判断幼鸽的情况。
一位来自青岛的赛鸽师傅,全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楼顶鸽舍,除了大年初一出门采购,几乎不离鸽舍。他精心照料赛鸽,从饲料、饮水到鸽舍环境,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深入了解赛鸽的需求。因此,他的赛鸽参赛总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用心饲养、了解赛鸽习性,是赛鸽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