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同巢仔鸽大小不齐现象探究

同巢仔鸽大小不齐现象探究

  • 更新日期:2025-04-27 11:11:14
  • 查看次数:

在鸽界,常常能看到网上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巢的仔鸽渐渐变得大小不齐,即便使用了消化酶作用药和助消化药,情况也不见好转,反而分化愈发明显。提问时鸽龄大概在20天上下,其中一只羽毛已经扎出,而另一只却仅见毛刺,体积不足前者的一半,模样就像十天大小的鸽子,且是自交作出的。网上虽有回应,但大多浅尝辄止,未作深入探讨,所说内容也模棱两可,未能精准定位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也曾在自己的鸽棚中遇到过类似情况,结合这第一手资料,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小体会。这些经历源于我之前写的《浅析幼鸽湿粪现象》中提到的“不合理配对”。我家鸽子第一窝孵出的两只小鸽,命运截然不同。其中一只是后来飞丢的404077,而另一只刚出壳就遭遇了不幸,被首次育雏、毫无经验的父鸽踩到了脚底下。当时我正在清扫鸽棚,这只雄鸽早上正给小鸽喂食,它对我充满疑忌,反应警觉又紧张,抱窝的样子既乖又笨,让人忍俊不禁。等我清完棚,低头再看它时,才发现那只2天大的小鸽被它踩在脚下,我赶忙施救。可这只“愣头青”父鸽不明就里,十分违拗,我一动它,它就发力,还伸嘴啄人,直到我救出那只被压得奄奄一息的小鸽。此时,小鸽因受压缺氧,体温变低,通体发红,我急忙将它放回巢内。

这只小鸽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生命征象大打折扣。它反应迟钝,体型瘦小,身体发红、发凉、发皱、发干,嗉囔僵硬,无法充分扩张,弹性很差,看起来比正常的子鸽厚。它还长着水泡眼,绒毛干燥、卷曲、不顺,大便的颜色和质地也不正常,身上的血管发青,抬头都很困难。而它的同胞兄弟则大致正常,长大后还参加了比赛,过了把选手瘾,可这只小鸽却早早“僵”掉了。就像那位鸽友描述的一样,它干吃不长,吃了还消化不良,外观上发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到了将离巢的10天左右,它身上竟然出现了变化,身体羽毛开始“恶补”。虽说它还是看起来有些“空心”,但外观上除了形体小之外,和同巢的鸽子似乎仅有两三天的差别。在此之前,它们的差距非常明显,一只已经扎毛,另一只却只有毛刺,体形相距甚远。开家后,这只小的上房晚,但后来也能飞了。不过,我觉得这个试验可以告一段落了,就把它处理掉了。

关于“僵”鸽临开家10天前的“恶补”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秋天晚生的草,一出土就长籽的情况,农民认为这是“气候”的原因。其实,僵鸽的“恶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气候”,而应该说是“发育的节候”。这个现象值得引起鸽友们的注意,有遇到类似情况的鸽友不妨亲自验证一下,做好记录,让鸽界的大家一起探讨,解开这个现象的谜团。

言归正传,仔鸽出现一大一小的现象,原因可能很难追究。就像我恰好看到了小鸽被踩的一幕,如果没看到,可能会觉得这种现象毫无缘由。除了小鸽受到意外伤害,鸽蛋在孵化期内也存在风险。比如孵化期种鸽经验不足,或者所垫的垫草不合适,尤其是鸽子自己找来的枝杆,有时可能会卡住一枚蛋,导致翻动不便,还会随着老鸽变动体位而出现断断续续的晾蛋现象。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壳时间明显不一致,后出壳的仔鸽在求食时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这也是同巢出现大小鸽的直接隐患,这就是为什么提倡使用专门信鸽草垫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血统方面的原因,或者觉得是老鸽偏爱导致仔鸽大小不一。但我认为这些认识不够周全,所谓的老鸽偏爱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真正的根源其实在于前面提到的孵化期问题。我觉得这是鸽界的一大冤案,即便真有老鸽偏爱的情况,也是极少数,没必要为此纠结。而血统方面的影响,更多的是外在的一些表面征象,鸽体自身的发育情况是生理固有的,所以我不会过多考虑这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我目前的调研仅基于加上引文中的两个例子,统计数据有限,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鸽友见谅。希望更多的鸽友能关注同巢仔鸽大小不齐的现象,一起为鸽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