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近亲繁殖:观念、策略与实践
- 更新日期:2025-04-27 17:50:22
- 查看次数:
在鸽报上,有关鸽子近亲繁殖的讨论屡见不鲜,但我对其中大部分观点难以苟同。简单来讲,若单纯依照孟德尔定律对鸽子进行近亲繁殖,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诚然,若以某些遗传素质为基础运用孟德尔定律,在这些特定素质的繁殖成果上或许颇为可观,然而最终往往只能育出体型符合奥林匹克标准的鸽子,而非具备夺冠实力的赛鸽或王牌鸽。
赛鸽或赛马的比赛素质,首要的是基于量的遗传。佐治·孟德尔对豌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颜色和种子大小,并未涉及每亩豌豆的产量问题。而对于赛鸽而言,这一涉及量的指标至关重要。
近亲繁殖并非简单的程序,而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如同一件大型乐器,不同的演奏者会奏出各异的音调。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当我们拥有超级种鸽时,近亲繁殖能发挥出最大优势,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幅提高。若你已确定舍内某羽种鸽具有极高的育种价值,不妨让它与最佳亲子进行配对,即父配女或母配子。倘若这种近亲配对产生的子鸽翔绩出色,且育种价值得到肯定,那么成功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大,其中缘由后续会详细阐述。
以翔能杰出的选手鸽作为种鸽时,成功的可能性较高。而若让这羽翔能已获肯定的选手鸽与杰出种鸽进行近亲配对,成功的几率则是最高的。赛鸽的翔赛素质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千变万化。例如,有些鸽子翔态稳定,而有些则极不稳定。由于不同素质的遗传方式存在差异,即便本身赛绩优异的鸽子,也未必能将自身的优质基因遗传给子鸽,这一点我会进一步解释。
采用近亲繁殖进行家系繁殖,与一般的育种方法有所不同。若鸽舍已拥有一系相对稳定的鸽子,鸽主们通常希望利用现有鸽子培育选手鸽和种鸽,他们会选择近亲繁殖,期望鸽子的优质特性能够在下一代中显现。然而,这并非易事,子代鸽子的飞行速度可能会下降。经验丰富的鸽友此时会精心规划杂交繁殖,以避免这一问题。极近亲繁殖可以用较远的近亲繁殖替代,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鸽系的活力,但最终仍需借助杂交。
然而,许多鸽友不愿引入新的血系。若某系鸽子历经多代近亲繁殖而未引入新血缘,子代鸽从基础种鸽那里继承的遗传因素会高度集中,无论是优良因素还是不良因素。即便用近系繁殖替代极近亲繁殖,随着代数的增加,最终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近系繁殖多次后,其效果等同于一次极近亲繁殖。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鸽系的活力和翔能素质会逐渐减弱。这也是为何这些鸽友通常会大量繁殖仔鸽,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个体,而将其余的淘汰出售。他们自认为留下了最好的鸽子,但实际上,这些近亲子代虽然活力较高,但近亲繁殖的效应并未在它们身上体现。从原系的角度来看,这些鸽子的大部分遗传因素或多或少属于“异型接合体”。也就是说,此时近亲繁殖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仅从血统书来看,原系中某些名鸽出现的频率可能很高,但这些鸽子未必携带很多基础鸽的理想遗传因素。对于规模较小的鸽舍而言,问题更为棘手,因为理想遗传因素组合模式的随机率更低,培育出具有理想组合模式的仔鸽更加困难。即便鸽主不在意是否失去近亲繁殖的意义,或者对此毫无概念,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地,这些鸽舍的鸽子翔能会逐渐下降,配对选择也会愈发困难。
在动物杂交史上,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观念:在进行杂交之前,先让父母祖代进行近亲繁殖,然后再进行杂交,往往能取得理想的结果。我认为这一方法在鸽界可能不太流行,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绝佳的方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不过,其中有一些重要原则必须遵循,否则将徒劳无功。只有当用于杂交的父母鸽的遗传因素能够形成理想组合时,才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若双亲鸽不具备这些理想因素,先行近亲繁殖将毫无用处。但如果父母鸽双方在各自进行杂交时都能产生优秀的子鸽,那么让它们分别进行近亲繁殖则是明智之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留两系鸽子的理想因素,为培育优秀赛鸽奠定基础。实际上,第一回父母两系分别进行近亲繁殖,并非旨在育出翔能特别高的选手子代,而是为下一代仔鸽的育种储备优质基因。利用这两个近亲子代的鸽子进行杂交,有望培育出非常杰出的第二代选手鸽。
这看似有些奇特,但在实际中却经常发生。有些鸽子并非优秀的选手鸽,若仅依据它们的赛绩进行配对选择,无疑是一个重大错误。用这类鸽子进行近亲繁殖往往不会有好结果,但当它们与异系鸽杂交时,所产子鸽的活力和翔能却可能异常优异。下面我将分享自己的一些实际经验。
我的鸽舍以列兹美特 - 马太依斯系的“老明朗46(Old Klaren 46)”号为基础种鸽。大约20年前,我开始对这系鸽子进行近亲繁殖,采用让其孙代互配的方法。在近亲繁殖过程中,我十分谨慎,同一时期不会让两系鸽子同时进行近亲繁殖,确保只有“老明朗号”这一系在进行近亲操作。我还利用“明朗号”的直子与孙代配对。通过这样的配对方式,所出仔鸽含有极浓厚的超级种鸽“老明朗46”号的优质遗传因素。
在获得一批优秀的近亲鸽后,我尝试进行杂交以验证我的理论:先让一羽超级种鸽进行近亲繁殖,然后再展开杂交。我选择舍内的詹森鸽作为与这些近亲鸽杂交的对象,结果培育出了不少冠军鸽、国家赛王牌和准国家赛冠军。其中最杰出的一羽在去年的奥尔良国家赛中表现出色。这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公开大赛,选手鸽在运输鸽笼中被关押了四天后才被释放,返航时又遭遇强劲逆风。我区参赛3000羽鸽子,我舍有113羽参赛,前11名均被我舍鸽子包揽,同时我舍共有36羽鸽子进入前75名。
目前,我拥有多羽极为优秀的种鸽,该如何保持它们的优质基因呢?若要保留杰出的遗传材料,唯一的途径是进行极近亲繁殖,即父配女、母配子,并连续进行两代。但表亲间的近亲配对不足以保留目标优质遗传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近亲繁殖在保留优质遗传因素的同时,也会使极劣的遗传因素更加集中。
鸽子的禀性、聪明程度和方向感等特质,是由数百种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近亲繁殖还是杂交,对这些特质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子代的这些特质会一代接一代地保持相对稳定,其标准值大致等于基础父母种鸽的平均值。因此,若一羽种鸽不仅具备这些特质,还能稳定地将其遗传给子代,那么它无疑是优秀的超级种鸽。当子代既拥有这些优质特质,又具备良好的活力时,它将成为一羽高级赛鸽。
然而,鸽子的活力和进入作战巅峰状态的能力这两种特质的遗传方式较为特殊。它们受有限数量的遗传因素控制,这也解释了为何父母鸽与子代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近亲繁殖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杂交则可能产生明显的积极效果。通常,用两羽活力欠佳的异系极近亲鸽进行杂交,有可能培育出超级选手鸽。
有些超级赛鸽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它们活力充沛且易于进入巅峰状态,但要将这些优质特质遗传给子代却并非易事。而另一些鸽子则凭借聪明才智和杰出特质成为冠军,这类鸽子的卓越特质和聪明更容易遗传给子代。这一结论是我秉持的重要观念。由此可见,一羽优秀鸽子的优秀之处,在于具备上述两类优质特质中的一种或两种,这两者的遗传机制截然不同,一种受有限的遗传因素控制,另一种则受众多遗传因素的组合效应影响。
如今,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鸽子的各种特质。当能够敏锐地辨别这些特质的差异时,就能灵活运用前文所述的观念。这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但最终我们将成为专家,掌握鸽子繁殖效能的差异,懂得如何进行配对以保留它们的优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