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好鸽子的界定:赛绩之外,肌肉抗疲劳耐力指标不容忽视

好鸽子的界定:赛绩之外,肌肉抗疲劳耐力指标不容忽视

  • 更新日期:2025-03-03 20:33:57
  • 查看次数:

在养鸽人的心中,寻求、购买并最终拥有好鸽子是一种常见的渴望。然而,仅仅凭借赛绩来判定一羽鸽子是否优秀是远远不足的。我们通常会用手触摸、用仪器观察眼睛等方式,从经验出发去发现鸽子外在的表象特征,进而对鸽子进行品评。但这种品评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综合评定,实际上,鸽子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动态特质指标,那就是肌肉的抗疲劳耐力指标。

肌肉的抗疲劳耐力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长时间飞行后胸肌蛋白养分的流失消耗程度;二是长时间飞行后胸肌及精神状态重新恢复所需时间的长短。说到胸肌的体能恢复,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用药问题,这虽然是鸽友之间很少提及但又特别关心的方面。很多鸽友可能认为赛鸽归巢后胸肌干瘪、稀便属于正常现象,可事实并非如此。经过多年观察,不同品系的赛鸽归巢后的胸肌干瘪程度和精神状态恢复快慢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受到品系特质遗传的影响,是鸽子与生俱来的本能,而非后天训放所能完全改变的。训鸽车只能增强赛鸽对赛途的记忆和心理适应力,使肌肉对一般飞行疲劳产生一定适应,而营养药物的补充也无法控制赛鸽长时间连续飞行时肌肉蛋白质转换为飞行动能的消耗量。所谓的巅峰状态,往往是赛手借助药物促使赛鸽生理周期提前或延长。

在训赛过程中,鸽友们会发现自家鸽子归巢后的体能恢复时间各有不同。除了遗传因素外,赛鸽归巢后的胸肌干瘪程度还受胸骨凹凸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胸骨高的赛鸽归巢后胸肌干瘪程度相对较浅,但胸骨本身干瘪程度更严重。这类鸽子由于胸骨较高,胸肌向两侧排列生长受到限制,从附着剖面(可类比为头部方向)正面观察,胸肌形状偏向三角形,连接翅膀最近的胸肌部位肌肉量较少。因此,这类鸽子大多只能适应400公里以内的赛距,一旦赛程延长,胸肌难以支撑飞行速度,抗疲劳能力大幅下降,归巢后胸肌手感差,恢复时间长,再次参赛时成绩会逐次下降,甚至可能不归巢。

其二,胸骨浅的赛鸽,其胸骨附着的肌肉能够向两侧伸展,与翅膀连接部位的腋下胸肌发达,从正面看胸肌饱满,呈球形,手感较好。这种胸肌的抗疲劳耐力指标显著提高,能够支持鸽子在更长距离和速度下飞行,并且归巢后胸肌和精神状态的恢复时间较短。不过,这类鸽子中的大部分虽然胸肌状态较好,但并非天生具备抗疲劳耐力的遗传基因,归巢后仍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但在实际比赛中,确实存在一小部分鸽子,在500 - 700公里归巢后胸肌仅有轻微失水,喝点水后就能像往常一样追雌、占窝、争斗,精神抖擞,水便持续时间很短(也就是赛后不掉膘)。

通过分析可知,我们要寻找的正是那些在长时间飞行后蛋白流失量最少、状态恢复最快的特殊个体。这些鸽子具有独特的能量转换代谢特质,能够以最少的能量支持快速飞行,并且具备快速、充分进行蛋白质 - 氨基酸 - 碳水化合物能量转换的肝肾功能,以及发达的神经分泌调节系统。它们耐疲劳、耐饥渴,对长途运输适应性强且应激反应小,经过短时间(甚至几小时)的自我修复后,就能承受多关赛的反复放飞并保持飞行速度。例如,几年前国际鸽联主席卡洛斯输入国内的一批50多羽赛鸽中,我按照这个指标挑选出一羽优秀的种雄(挑选时不知其血统和赛绩),后来查看血统书才发现这羽种雄及其上下代多次获得高位名次。这批赛鸽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运输和中转才到达天津,而这羽种雄在鸽群中状态恢复得最快,这一特点引起了我对它的重视。

为了获得具有抗疲劳特质的好赛鸽,我在训放中有意缩短同一赛鸽的参赛间隔,一般每6天参加一次500公里以内的比赛,名次鸽也不例外。虽然这样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潜力的名次鸽及其后代,但这种方式让我明白,根据参赛鸽的肌肉条件特质,赛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仅适合单关赛,归巢后需要充分调养;另一类适合多关赛,且长短赛距都能胜任,而后者正是我们育种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要培育出这种特质的赛鸽,种鸽中的一方最好选用适飞中长程恶劣气候地形的快速名鸽名血(或者用身体基本条件好的单关赛成绩鸽与有中长程多关赛绩的名血雌鸽配对)。

曾经我和几位鸽友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位取得过几次小成绩且平时靠指定鸽暗赌为生的鸽友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鸽子耐复放全靠药物维护,状态好才是关键,不存在我所说的现象。当有人反问上海中荣鸽舍那些耐多关复放的优胜鸽子是否也用药时,他无言以对。现实表明,有些赛鸽天生具备特殊的品质表象,不容忽视。对于很多鸽友来说,赛鸽飞出成绩后大多留种或不再复放,这是注重赛绩的育种习惯,但重视肌肉的抗疲劳耐力同样必要。总之,评定抗疲劳耐力指标要从训放归巢后的赛鸽中去区分,从实际中去观察体会,找出特殊个体,精心育种以保持和延续这一遗传特质,培育出能适应多关赛、经得起复放的赛鸽群体,这也是赛鸽运动爱好者未来育种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