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鸽理论的迷思与新手的应对之道
- 更新日期:2025-03-04 07:32:34
- 查看次数:
在养鸽领域,养鸽人除了要精通鸽子配对、日常饲养以及竞翔时的策略布局,掌握鉴鸽本领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新手而言,判断哪只鸽子适合竞翔、哪只适合育种,哪只能飞远程、哪只适合近程等问题充满挑战。而且在当下金钱至上的风气下,引种时遭遇欺诈、以次充好的情况频繁发生,所以掌握鉴鸽技巧练就“火眼金睛”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然而,鉴鸽理论复杂多变,令许多养鸽人困惑不已。
就拿鸽子上腭的开与闭来说,这曾是非常矛盾的观点,但宗勇先生的文章指出,这与赛距有关,近程适合开腭的鸽子,远程则闭腭的更合适。这背后的科学依据在于,不同赛距对鸽子的飞行呼吸等生理机能有不同要求,近程飞行可能需要鸽子更快速地换气,开腭可能有助于此,而远程飞行时闭腭或许能更好地保持体能等。实际应用中,新手在选择参加近程赛的鸽子时,可以优先观察鸽子上腭是否开腭。
再看眼砂、眼志,国内十分重视,但荷兰、比利时的赛鸽强豪却不太看重。从科学角度看,眼睛是鸽子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眼砂、眼志的结构可能与鸽子对光线、方向的感知等有关。不过,不能单一依靠眼砂、眼志判断鸽子品质。在实际鉴鸽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国内的重视就过度依赖眼睛的判断,也要综合其他因素。比如,一只眼砂看起来普通,但身体结构、体能等其他方面优秀的鸽子,可能也是好鸽子。
育种母鸽体型大小的争议也很大,有的专家提倡小体型母鸽育种,认为有利于后代竞翔,而有人觉得中等体型更好。从生理角度分析,体型大小可能影响母鸽的生育能力、遗传物质传递等,但目前没有确切结论。新手引种时,不要仅仅因为体型就否定一只母鸽,可以先观察其后代的竞翔表现等多方面因素。
亲和力大小与归巢能力的关系也充满争议。虽然很多鉴鸽理论认为亲和力强的鸽子归巢能力好,但像1994年汕头 - 上海对抗赛冠军“南路王”生性暴烈与鸽主不亲近却夺冠。实际上,鸽子归巢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鸽子自身的导航能力、对归巢路线的记忆等。新手不应把亲和力作为判断鸽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比如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观察那些不太亲人但定向能力强的鸽子,它们也可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吃食快慢的判断标准也不一致。有的认为吃食快是好鸽,有的则认为慢条斯理才是。从鸽子的生理习性来看,吃食速度可能与鸽子的饥饿程度、新陈代谢速度等有关,但与翔程远近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实际中,新手可以综合鸽子的日常健康状况、飞行训练中的表现等来判断,而不是仅依据吃食速度。
善哺与厌哺的观点也对立。有人觉得雄鸽喜孵善哺是好鸽,也有人认为雄鸽厌哺才好,并且有人将其作为区分种鸽型和赛鸽型鸽子的标准之一。然而,这可能只是鸽子的不同习性,与鸽子的实际比赛和育种能力并无绝对关联。新手要通过多方面考察鸽子,如飞行能力、繁殖后代的健康和活力等。
嘴啄尖与钝方面,“嘴尖为良鸽”“钝嘴慢速”虽是鉴鸽理论中的说法,但不少得奖外血鸽有钝嘴现象。这说明嘴啄的尖钝不能成为鉴鸽的绝对标准。从鸽子的采食、梳理羽毛等行为分析,嘴啄的形状可能只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一种表现,而非决定竞翔能力的关键因素。
花头白条鸽传统理论认为易丢失不适合参赛,但国外有不少得奖的花头白条鸽。这表明不能仅凭羽毛颜色和斑纹就否定一只鸽子的参赛能力。新手应摒弃这种偏见,给予这类鸽子同等的参赛机会并观察其表现。
鉴鸽是一门复杂、抽象且晦涩难懂的学问,充满不确定性。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新手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珍惜自己的鸽子,同时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在鉴鸽之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