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哺乳期:遵循自然淘汰法则,勿人为干预
- 更新日期:2025-03-19 18:27:38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的养殖过程中,哺乳期幼雏的淘汰选择一直是众多鸽友关注的焦点。然而,绝大多数鸽友在这一关键环节,遵循着一个严重错误的行为——在流乳期采取“留大弃小”的原则。他们主观认为,丢掉较小的幼雏可以让较大的幼雏获得更多的流乳哺育,从而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它人为地干预了生物自然淘汰法则。
人类在生物自然淘汰法则面前,并不比动物聪明。在哺乳期幼雏淘汰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把选择权交还给母鸽。当发现有一只小幼雏被撂在巢外时,很多鸽友会认为是它自己爬出来的,或者是被大幼雏争食时推下来的。但鸽子不像老鹰,其幼雏不会为了生存而相互残杀。事实是,老鸽把它认为需要淘汰的幼雏撂出了巢外,这就是生物自然淘汰法则的体现,我们理应遵循。
有些鸽友因为老鸽子具有优秀血统或者是高价买进的,舍不得淘汰其幼雏。他们会将被老鸽淘汰的幼雏重新放回巢内,甚至为其更换别的鸽子来哺育。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老鸽子之所以将幼雏从草窝里淘汰出去,并非仅仅因为它比另一只小,而是老鸽凭借自身的本能,判断出这只幼雏在它的哺育下已缺乏活力。老鸽深知,这样的幼雏即使育大,也难以有出色的表现,可见生物自身的淘汰选择远比人类高明。如果鸽友不信,可以在日后的养鸽实践中慢慢领悟。
在流乳期,幼雏出现一大一小的情况是正常现象。这是由于出壳先后、喂乳交替、雌雄有别以及种性显相大小分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此时,判断幼雏先天体质好坏的关键在于其活力,而非体型大小。在把握这个尺度方面,老鸽子甚至保姆鸽都比人类更有经验。
对于赛鸽而言,竞技要求远高于自然生存。在一批出生的幼雏中,最终能够在比赛中获得成绩的只是极少数。因此,赛鸽的淘汰要求既残忍又严酷,淘汰比例通常较大。若淘汰方法失误,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弄巧成拙,导致归巢率降低,鸽主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曾经有这样一则“奇闻”报道,主人将乳雏丢弃在垃圾桶里,却被别人捡到,育大后这只鸽子竟成了冠军。这只能说明主人的无知和失误。可以想象,一只被主人嫌小丢弃,在垃圾桶里凉了几个小时后仍能顽强生存的鸽子,其内在品质必定非常优秀。所以,对于在自然生态中顽强生存的鸽子,我们不应轻易淘汰。即便有些鸽子因后天饲养不当(如喂食问题)而发育不良,也不要立即淘汰,至少要观察其在上房家训中的实际表现后再做决定(不过,这类鸽子最好不要送公棚参赛)。如果它们在后天换毛、发育和家飞过程中表现良好,能够跟上鸽群,就可以考虑保留。这类鸽子并非因先天遗传问题,而是后天饲养失误导致体型较小,但在放飞时,其成绩有时反而比体型大的鸽子更好,这样的例子在鸽友的养殖历史中并不少见。
哺乳期是唯一可以让老鸽自行决定幼雏淘汰去留的时期,我们无需强行干预。在育雏(尤其是育赛鸽雏)时,采用双哺乳的方式较好,这样可以借助母鸽的本能完成幼雏的自然淘汰,让鸽友省心不少。让老鸽进行幼雏淘汰选择时,你会发现淘汰率较高,但效率也很高。希望广大鸽友能避免人为失误,遵循自然法则,养好赛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