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棚赛鸽身形交配心经:探索赛鸽夺冠的奥秘
- 更新日期:2025-03-21 06:53:17
- 查看次数:
“本能飞”与“肥硕母配干瘦雄”的观点在鸽界激起层层热议,这充分表明对赛鸽交配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于鸽友和我而言,绝非小事。当下,探索公棚前奖鸽的作出技术,是我鸽棚面临的核心课题。
实战探索与成果
历经三年的实战磨炼,我频繁拜访各地公棚高手,亲手接触了多羽公棚入赏、大奖乃至冠军鸽。在此过程中,我对公棚赛鸽的四种身形交配,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公棚赛中的归巢鸽、入赏鸽和大奖鸽,犹如一级级阶梯。想要夺得大奖、登上冠军宝座,就必须深入探索大奖鸽的肌肉、骨骼、身形和活力,从细微之处研究赛鸽形体对赛程、地理和天气的适应性。实际上,冠军鸽的速度、耐力和夺冠的形体特征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检验鸽友赛鸽技术高低的试金石。选择种鸽体形是预测和总结交配技术的关键所在,而种鸽形体的交配技术,则是在解决公棚归巢率之后,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是真正的赛鸽高手对赛鸽运动深邃理解后的智慧结晶。
我鸽棚参加公棚赛三年来,收获颇丰,共赢得七项鸽王、20项冠军,期间也经历了三次种鸽体型交配观念的转变。
- 第一年:投石问路,旨在解决赛鸽归巢和得奖的问题。当时入棚的是适合家飞形体的鸽子,虽有幸获得大奖,但这些大奖局限于平原地区,且参赛数量较少,缺乏统计意义。
- 第二年:重点解决归巢率问题。通过不断总结,我掌握了适飞公棚的种鸽身形交配方法,筛选出入棚幼鸽的原则,使归巢率和指定得奖率达到了67.9%。
- 第三年:在解决归巢率和得奖率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大奖率发起冲击。最终斩获春赛鸽王冠军、秋赛决赛冠军以及指定鸽冠军9项。
三年五个赛季,三次对公棚种鸽形体交配技术的提升,总结出的公棚四种身形交配心经,无疑是我鸽棚在公棚赛中致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赛鸽四种身形剖析
赛鸽的身形大致可分为四类:梨状、玉米棒状、三角状和手榴弹状。在探讨这四种身形的优劣之前,有必要强调的是,不同的赛程决定了赛鸽不同的形体特征;即便赛程相同,地形、气候等因素也会导致不同形体的赛鸽获奖。正所谓“兵无常态、水无常形”,常胜的鸽友必定会灵活看待赛事和赛鸽的形体特征。而且,这四种身形特征相互交融,难以明确区分,它们在矛盾统一体中展现出各自的特殊性,资深鸽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梨状鸽
梨状鸽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肌肉向前部集中,背部弓起且有力,龙骨中长但不高,尾背部收缩迅速。这种身形的鸽子速度极快,但也较为脆弱,丢失率较高。詹森鸽常常能培育出梨状鸽的典型代表。
梨状鸽是爆发力最强的身形,许多黑马大奖鸽都具备这一特征。制作梨状鸽,考验着鸽主对速度感的精准把握。此类鸽肌肉饱满且向前集中,全身浑圆,气囊饱满,充满激情与力量。通常在400公里左右的赛程中容易夺得大奖,在天晴或顺风的情况下,500公里赛程也常常能拔得头筹。然而,连续多关或艰难的赛程,往往是梨状鸽的“滑铁卢”。
梨状鸽如同锋利的刀刃,容易折断;又似出众的佼佼者,容易遭遇挫折。其归巢率低,但大奖率高,若非赛鸽高手,一般不敢轻易尝试。这就如同明知山中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只有像武松那样的勇者才会选择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梨状鸽的比赛结果大起大落,充满了刺激与心跳。
梨状鸽父母选配的关键在于:让龙骨前顶、肌肉前倾,不断强化这种向前的趋势。
玉米棒状鸽
玉米棒状鸽的突出特点是前胸紧缩,龙骨低长,背部较长,蛋门紧凑,后身饱满,全身挂肉较少。特别是其后身龙骨与蛋门处于同一平行线上,持握时手感极为舒适。经验丰富的高手能够从玉米棒状鸽的手感中,推测出其在700公里远距离、阴雨天快速归巢的能力。
玉米棒状鸽的稳定性,使其在公棚交送中占据较大比例,符合鸽友稳中求胜的心理。然而,对于资深鸽友来说,他们往往更追求速度和大奖,会选择放弃或减少交送玉米棒状鸽。因为送一组参赛,入赏一羽仅能基本保本,入赏两羽才能小赢;若对这两羽小赢的鸽子投入重注,最终可能还是会亏损。当然,在特别艰难的赛事中,玉米棒状鸽也有夺得大奖的可能。
选用玉米棒状鸽,关键在于突出“稳”字,能够有效提高归巢率和得奖率。它具有“不死必归,烂天常胜”的特点,是参赛保本、在恶劣天气中夺大奖、稳中求胜并夺得团体大奖的明智选择。
玉米棒状鸽父母选配的要点是:缩减前胸,降低加长龙骨,不断延展背部。
三角状鸽
三角状鸽的前胸饱满,龙骨前端高、后端向上猛收,后身肉少。持握时,由于后身肉少,膀肩开合,难以裹住前胸。这种鸽子的膀条较宽,副羽较短,短距离速度超常,性情急躁,在中远程特别是艰难赛程中,很难获得大奖。
三角状赛鸽在短距离比赛中速度优势明显,国内外300公里以下的赛事中常常独占鳌头,深受短程赛鸽主的喜爱。然而,由于其肌肉量大、密度高,后腰缺肉,常常呈现前重后轻的状态。一旦喂食过量,就会因超重而难以获得大奖。此类鸽适合严格的家养调训制度,许多高手通过精细的赛鸽技术,在家养中对其进行调食、调水、调训、调药,保持和创造巅峰状态,常能使三角状赛鸽在短程赛中以压倒性优势夺冠。但三角状鸽难以适应公棚多关养、少训练的管理方式,在公棚赛中常常表现不佳。
三角状鸽父母选配的关键是:扩充胸部肌肉,提高前龙骨厚度,增大前后龙骨提收的角度,持续强化这种提收效果。
手榴弹状鸽
手榴弹状鸽大多是梨状鸽和玉米棒状鸽适配的优势产物。它将梨状鸽的特征体现在前身,把玉米棒状鸽的特点延展到后身,形成独特的手榴弹状。这类鸽速度适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在公棚多关艰难赛事中,常常有出色的表现,综合鸽王中多见此类身形。
手榴弹状鸽是激进与保守的完美结合,如同0.618黄金分割的产物。由于它是由上述三种体形交配综合而来,其选配和选择的诀窍只有资深鸽友才能掌握。高手能够通过持握和对父母的分析,敏锐地判断出手榴弹状赛鸽更偏向于哪种形体类型,进而推断出它在速度、稳定和适应艰难赛程方面的特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将梨状鸽和玉米棒状鸽交配,常常会产生一种前胸饱满但不太宽、龙骨前高但不太厚、后背延展性比梨状鸽长、龙骨不像玉米棒状鸽那么长且不向上猛收、呈低平状的鸽子。这种长背短平龙骨的结构,往往会形成蛋门较宽的体形特征。用手从蛋门往龙骨处回摸,能明显感觉到指头碰到龙骨后端形成的台阶。家赛的鸽友通常不喜欢这类蛋门上提、龙骨下坠的鸽子,但如果鸽子蛋门厚硬,却符合公棚大奖鸽的身形模式,这也印证了“漂亮脸蛋长不出大米,完美身形得不到高奖”的说法。
手榴弹状的鸽子是稳定与速度的完美共存体,是鸽王、团体冠军得主的制胜法宝,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赛鸽。
手榴弹状鸽父母选配的要点是:塑造扁圆胸、长背、平龙骨,上提裆位,使龙骨和蛋裆形成明显落差,构建出台阶状结构。
此外,“肥硕母配干瘦雄”的搭配方式,常常能够培育出手榴弹状鸽。
身形与赛事适配策略
总结四种形体赛鸽的优缺点及交配心经,并非纸上谈兵。结合公棚设奖以及所处地形、气候的要求,探讨身形、速度与获奖的关系,更具实战意义。
目前,公棚大多采用两关或三关赛制。短程速度最快的三角状鸽,适合参加训赛条件良好的平原赛棚,在300、400公里赛程中有抢奖机会。梨状鸽不仅在300、400公里赛程有大奖机会,在500公里决赛且天气良好时,也有胜算。玉米棒状鸽在300、400公里得奖几率相对较小,但在500公里,特别是艰难赛事中,往往能有出色表现。手榴弹状鸽则是公棚选送的更高境界,它有可能在各赛程中兼得大奖,虽然速度不是最快,但常能斩获公棚鸽王和团体大奖,不容小觑。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我所拜见的众多公棚高手,他们热情诚恳地与我分享冠军、前奖父母鸽的选配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如同所有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肌肉和体形有本质性要求一样,赛鸽运动也不例外。离开对赛鸽形体和肌肉的作育探索,赛鸽成功便无从谈起。赛鸽交配的规律究竟隐藏在何处?或许正如“念念不见君,连山起烟云”所描绘的那般,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