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史中的杰出前辈:王福源、蔡云生与汪顺兴
- 更新日期:2025-03-26 18:09:59
- 查看次数:
全国广大鸽友对上海解放前到建国后养鸽前辈的了解,可能最多只知道几个人,对于李梅龄和汪顺兴知名的大师以外,与其同时期的养鸽前辈,可能还未听说过。笔者自本篇起,以上海信鸽史料为根据,给广大鸽友介绍载入上海信鸽史册的养鸽前辈。载入《上海信鸽史》的前辈共有68位,按出生年龄大的先后排列介绍。(依据《上海信鸽史》资料)
第一篇文章发布后,笔者看到一位鸽友留言说:“那都是历史,有多少水分呢?如果想的话你就陪他们去吧”。
笔者认为: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的历史,以及各类题材、各行各业的历史,我们都应该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扬历史,并尊重历史。这位留言者出言不逊,显然是缺乏教养、缺少道德的人。笔者认为对待历史可以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去理解。我们可以吸取前辈有益的经验,而那些我们认为不可取的部分可以不予理睬。每个人包括自己都会给历史留下烙印,何必口出污秽呢!为什么不以探讨的方式评论呢!希望有这种行为的鸽友能够改正这种毛病。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几位重要的上海信鸽前辈:
王福源
王福源生于1916年,是著名的信鸽育种家,“王福源沙爱昂”品系的育成者。祖籍浙江宁波镇海县,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的父亲是中纺、大伟、大丰三个印染厂的老板,创立了闻名全国的孔雀牌“阴丹士林布”,为王家带来了巨额利润。王福源是五个兄弟中的老五,他和四哥从小就喜欢鸽子。毕业后,他代表父亲掌管三个印染厂。全国解放前夕,他前往香港定居,并在那里开办了怡泰国际制衣公司。
王福源是我国较早引进美国海斯门西翁的育种家。20世纪50年代,他请周昌善从美国购进6羽种鸽,其中包括2羽柯蒂斯·西翁。之后,他又从查尔斯·海斯门那里购进一对西翁,并赠送给张亮舒,两人合办联合鸽舍,并取得了兰州超远程比赛亚军的成绩,“王福源沙爱昂”因此名声大噪。50-60年代期间,他先后获得了丹阳、常州、明光、衢州、诸暨、兖州、滁县、蚌埠等8次冠军,徐州、兰州、杭州、常州、镇江等6次亚军,南京、镇江、常州、滁县等4次季军。1991年,他又与张亮舒在深圳合办联合鸽舍,并向美国海斯门的学生俄籍美国人托伦斯基引进4羽西翁鸽。
王福源急公好义。鸽友周昌善曾是上海鸽界首富,后来穷困潦倒,王福源每月给他300元生活费,并长期供给。张亮舒遇到困难时,他也慷慨援助。他还曾为老家定海中学捐赠了一所体育馆和一所图书馆。
蔡云生
蔡云生生于1916年,江苏南通人。青年时代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在上海电车二场工作。他一生热爱养鸽子和小动物,并关心鸽协的工作。退休后,他在鸽协担任后勤工作,认真负责,有条不紊。在“文革”动乱期间,为了保护鸽协的物资和财产,他白天黑夜坚持值班,被誉为鸽协的好管家。当“造反派”搜走鸽协的大印时,他挺身而出,抢先取走了印章,捍卫了鸽协的合法权利。他关心他人,富有爱心。曾得到台湾3羽信鸽,并精心饲养,千方百计寻找鸽主。1982年2月21日,《新闻晚报》曾登载这一消息。
汪顺兴(1917-1997)
汪顺兴是上海宝山月浦镇人,是信鸽界的前辈。12岁时在叔叔处学徒时,看到叔叔引进了几羽日本原环军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家立业后,他搬到了吴淞镇开设豆腐作坊,并开始独立养鸽。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花费1两黄金从胡桂桢处引进了几羽日本军鸽,并以此作为育种源头,创造性地进行品系培育,形成了“汪种”品系。
“汪种”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强大的遗传性,在赛绩方面表现出色。曾获得以下成绩:1953年镇江222公里冠军、明光386公里冠军;1955年北京1058公里冠军;1958年开封780公里亚军、潼关1100公里冠军;1961年徐州516公里冠军(当年幼鸽,当天唯一归巢鸽);1964年西宁1900公里第4名和第8名;1965年北京1058公里春季比赛亚军和全运会秋季赛冠军等。
1966年因文革中断了信鸽比赛。文革结束后,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其子汪妙法、内侄杨妙根、外甥曹秋兴和曹兰兴分别在兰州、西宁、张掖、疏勒河、哈密(1700-2770公里)超远程比赛中获得了第3名、第6名、第7名和第13名等高位名次。
这些前辈们不仅在赛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更为我国信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