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信鸽肌肉组织:解密飞行能力的关键

信鸽肌肉组织:解密飞行能力的关键

  • 更新日期:2025-03-31 13:25:20
  • 查看次数:

信鸽肌肉概述

肌肉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其细胞细长呈纤维状,也被称为肌纤维。肌肉不仅是运动系统的能量来源,还是运动神经的反应器。神经系统通过刺激肌肉,牵引骨骼系统,从而实现生理运动。

鸟类的肌肉依据颜色和功能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白肌常见于鸡的苍白胸肌,而红肌则出现在信鸽、鸭、鹅等的深红胸肌上。信鸽的胸肌实际上有红、白两种颜色,但红肌占比居多。信鸽胸、腰腹和背部等部位肌肉的强弱决定了其飞行速度,不同的肌肉类型也决定了鸽子的飞行能力,如爆发力、耐力或两者兼具。

信鸽肌肉的机理

在显微镜下观察,主胸肌由许多细小的雪茄状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切片呈圆形或椭圆形,红纤维直径较窄,白纤维直径较宽。

从生理功能上看,红纤维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能高效利用氧气将其转化为燃料和机能,适合长距离飞行且不易疲劳。红纤维中含有大量“线粒体”,可比作“炉”,其主要燃料是“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相比,单位脂肪能提供两倍的能量,且在燃烧时会释放更多的水,这在炎热气候下对长程飞行至关重要。此外,红纤维还含有动物淀粉,但脂肪是主要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和肺散发,使信鸽保持凉爽。

白纤维的血液供应较少,能利用少量氧气将其转化为燃料,使信鸽能够快速突然移动,如瞬间起飞或改变航道。白纤维中“炉”的数量较少,所需脂肪也少,主要充满由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动物淀粉。当信鸽起飞时,动物淀粉会快速分解成葡萄糖,为飞行提供能量。

赛鸽飞行过程为例,信鸽从赛鸽车飞出后的前十分钟,白纤维内储存的动物淀粉燃料会完全耗尽,用于加速。之后,红纤维开始平稳工作,使用附近的脂肪作为燃料继续飞行。飞行第一个小时,身体不同部位(如腹部、皮下、肌肉缝隙间)的脂肪库存会通过血液流动经过肝脏进入肌肉。调查显示,肌肉工作的第一个半小时,血液中脂肪含量增加 18%,肝内约 2%,主胸肌约 3% - 4%,脂肪库存减少近 25%。当赛鸽飞行超过 14 - 15 个小时,储存的脂肪燃料会消耗殆尽,但白纤维内的动物淀粉燃料会随时补充,为信鸽提供快速闪躲的能量,但这种能量不能持续使用。

虽然信鸽在飞行中也需要蛋白质来修补肌肉和恢复飞行状态,但喂食高蛋白质饲料既昂贵又不是最佳方法。欧洲鸽友多年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饲料可采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如小麦)的配方,因为信鸽有能力将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能量,而脂肪则会被储存起来。

肌肉鉴鸽法

信鸽胸、腰腹和背部等部位肌肉的强弱和类型决定了其飞行速度和能力,体现在手感上有较硬、适中和柔软三种特征,分别对应白肌偏多、红 - 白肌比例适中、红肌偏多。学会用手指触觉分辨信鸽肌肉类型,是鉴别信鸽适飞能力的有效方法。

柔软和弹性的概念

优秀信鸽的肌肉常被描述为“柔软而富有弹性”,但这一要求较高,普通养鸽者很难遇到此类鸽子,也难以理解其确切含义。实际上,“柔软”和“弹性”是两个不同的要求,大多数信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达到其中一种状态,只有在高峰期时肌肉才会富有弹性,且弹性保持期有限。

较硬的肌肉

这类肌肉不够柔软,以手指按压时只能压下少许或有按不动的感觉。具有这种肌肉类型的信鸽,类似于人类短跑运动员,爆发力强但持久力差,最佳适飞距离在 500 公里内的中短程,超过该距离肌肉有拉伤风险。无赛历的长程鸽肌肉也偏硬,但硬度相对较弱。

柔软的肌肉

以手指下压这类鸽的肌肉,没有任何硬度,可以一按到底,且弹性稍差。这类信鸽类似于人类长跑运动员,爆发力不足但持久力好,最易出成绩的适飞距离在 800 - 1000 公里。状态未调整的千公里鸽以及刚飞归疲惫的鸽子肌肉通常就是这种状态,只有状态接近或调整到高峰阶段的鸽子肌肉才会具有弹性。

软硬适中的肌肉

这种肌肉的软硬度和弹性介于前两者之间,可被压动但按不到底,有一定弹性,但与高峰期“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仍有差距。具有这种肌肉类型的信鸽,类似于人类中长跑运动员,爆发力和持久力兼具,最易出成绩的适飞距离在 600 公里以上,也有能力在 500 公里内有难度的赛事中争得高位名次,甚至在易飞的 1000 公里赛事中获奖,部分鸽子还适合多关和全程赛事。

需要注意的是,超远程鸽的飞行能力并非特别强,但其肌肉恢复疲劳和超负荷的能力强于其他类型的鸽子。它们的肌肉类型与长程鸽相似,因此,通过手感鉴别信鸽适飞能力的方法不适用于超远程鸽。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以手指感觉鉴别信鸽肌肉类型时,应先从短距离和长距离鸽入手,分别掌握硬和软两种类型鸽的感觉,再体会软硬适中肌肉类型鸽的感受,最后体验接近颠峰期备赛鸽肌肉的弹性特征,这样能更快掌握技巧,少走弯路。触摸信鸽肌肉时,应坚持使用同一只手,如一般用右手握鸽,左手从鸽体下方用手指内侧感受龙骨形态,以四指指尖触摸、按压肌肉,随意换手难以找到感觉。即使是高明的鉴鸽大师,也会用特定的手来鉴别肌肉类型和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