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探秘鸽眼:信鸽归巢的关键密码

探秘鸽眼:信鸽归巢的关键密码

  • 更新日期:2025-03-23 17:08:23
  • 查看次数:

在探索者的眼中,神秘的鸽眼宛如一座难以攻克的迷宫,多年来,众多研究者不辞辛劳地深入钻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对眼志、品性圈、面砂底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然而,若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我身为一名美术教师,动物是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研究鸟类的特点、结构和习性,十余年里,我不仅坚持养鸽,还广泛翻阅有关鸟类及信鸽的书籍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知识。我认为,信鸽归巢与地磁场、阳光、生物钟以及体质体型密切相关,但更值得深入探究的是归巢性与鸽眼内在的关联。

动物具有回归的天性,这是一种本能。鱼类洄游、候鸟迁徙,就连马牛羊鸡犬猪等家畜,天黑也会自行归窝。然而,对于千里迢迢回归的信鸽而言,这绝非易事。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鸽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澈透明的鸽眼如同凸透镜,能够吸收外界事物及光线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大脑,从而作出判断,指引信鸽回归。因此,眼睛的优劣与归巢性紧密相连。我认为,鸽眼就像一架微型照相机。

鸽眼的品性圈,也就是内线扣,恰似照相机的快门。它的开合控制着光线的进出量,快门的优劣和灵敏度对成像起着关键作用。每只鸽子都有内线扣,只是明显程度不同。明显且有变化的内线扣,意味着信鸽归巢性更强,反之则较弱。眼志,即阿尔砂,如同照相机的滤色镜,具有滤光滤波的功能。眼志有绿色、黄色、紫色、赭红色、蓝色甚至白色等多种颜色。白色眼志在蓝天白云的环境下效果显著,能提供很高的清晰度。信鸽依靠自身机能实现滤光,以适应恶劣气候和环境色彩的变化。具备良好眼志的信鸽,能够穿云破雾,勇往直前,千里归巢。虽然十全眼志固然理想,但许多优秀赛鸽即便没有发达的前荡角,也能凭借其加强对前进方向事物的分析能力,加速归巢,这正是适应长距离飞行的功能体现。

关于眼砂,许多养鸽者认为砂粒越粗越清楚、有厚度、层次分明、色彩鲜艳且呈梯形,由外向里逐渐削弱,便于瞳孔收缩放大,底砂要厚实干老且具有亮度。对于初养鸽或经验不足的人来说,这些理论可能容易让人困惑。我作为美术专业人士,对光线、色彩、体积、空间有着独特的感受。我觉得鸽眼里的砂粒,宛如瓷盘里光彩夺目的宝珠。这些砂粒排列均匀整齐,环绕着瞳孔,就像一座雷达,能够吸收和反射各种色彩光波,产生回归的条件反射。从仿生学的视觉原理分析,鸽眼具有人眼和生物眼的双重结构特点。瞳孔可以看清物象,吸收外界景物,而干老均匀的砂粒自成体系,拥有独立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能够感光,形成了动物的复眼。复眼构造精巧、功能奇异,是人眼所不及的。各个砂粒感知同一物体的时差以及信鸽在此期间飞过的距离,还可计算出它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

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偏振现象,产生偏振光。鸽子凭借砂粒能够看到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并以此导航。这种方向与太阳位置有确定关系,所以鸽子能随时辨别太阳方位,确定飞行方向,即便在阴云密布、黎明或傍晚看不见太阳时,也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实验来理解。用灯泡模拟太阳从东到西运动,观察球体因光源变化而产生的视觉体积和色彩明暗的微妙变化。眼睛是球体,众多砂粒分布在球面上,正好可以吸收和反射各种光线。当然,太阳、地球和信鸽本身都在运动,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十分复杂。

信鸽熟悉本地环境和太阳光的变化。当被带到百公里甚至五百公里以外放飞时,即便被关在笼里或蒙上眼睛,也能返回家门。这是因为除了瞳孔,砂粒也发挥了作用。异地太阳光与本地太阳光存在误差,光线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出现差异。偏角增大表明离家更远,缩小偏角则更容易归巢。这说明砂粒粗且均匀对光线反应极为灵敏,即便在微弱光线下也能敏锐感知。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除了影响飞行速度外,不会影响信鸽回归。

再来谈谈瞳孔。大家普遍认为,瞳孔越黑越好。从美术色彩观念来看,黑色最易吸收光线。眼球三分之一露在外面,三分之二长在里面,从眼球顶点到瞳孔中央有丰富层次和一定距离。瞳孔旁边眼志上的褶皱,如同摄影机的焦距,具有长焦距镜头的特点。鸽眼的放大和缩小能在任何情况下自动调节,从而提高物像的清晰度。具备这些优越条件的鸽子,往往表现更为出色。

当然,一般的鸽子并非缺少这些机能,只是结构特点和功能相对较弱。即便优良的鸽子,如果饲养不合理、训练不得当,长期放任不管,其优点也会逐渐退化,难以达到回归要求。总之,鸽眼研究是一门科学,是信鸽归巢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体型、素质、羽毛、蛋门、训练等方面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应全面考量,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培育信鸽。